▼
上世纪40年代,澄海侨乡隆都,因田园收成好,侨批源源不断,各村农民为了满足文化娱乐需求,纷纷请潮剧教戏先生前来教戏。 前溪陈村的下底园,老农民陈盖添等数人都是潮乐爱好者,他们初在祠堂旁溪边搭盖了一座叫“竹溪”的娱乐间馆,招集村中潮乐爱好者,拉弦唱曲。不久又物色一批会唱会跳的青少年,请海山区教戏先生土强师傅,试教《一串珠》戏曲。在师傅指导下,担任角色的演员苦练熟记台词,训练唱曲、说白、念白和行步举止,终于获得试演成功,受到全村争相观赏和群众的热烈称赞。 在此基础上,该村建立了“永宁剧社”,戏越演越熟练,剧目越教越多种,先后排演了《三雀鸣冤》、《红蝴蝶》、《秦春奇游地狱》等文戏和《三气周瑜》、《专诸刺王僚》、《十字坡夜店》、《一棒打死江西王》等武戏,还有《射虎》、《收浪子尸》、《卓文君听琴》等折子戏,以及《唐明皇净棚》、《狄仁杰跳加冠》、《仙姬送子》、《京城会》、《八仙庆寿》、《五福连》等吉祥戏,使村民大饱了眼福。 随着剧社发展,各种设备、管理和人员分工也越来越完善。剧社有丝竹班、管乐班、美容师、化装师、布景师及保管人员等配套人马,演员队伍不仅逐步壮大,而且精益求精,筛选出不少名角色。 由于剧社不是职业团体,无偿为群众助兴娱乐,深得民心,村民主动献冠赠袍,爱为自家儿郎增秀色。自1936—1943年每年正月十七日游神赛会、十一月“拜平安”酬神,春节、元宵、中元节、除夕等年节喜庆活动,剧社都搭棚演戏,增添节日热闹气氛,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永宁剧社还被聘到仙地头村、樟林埠、银砂乡演出。本拟赴香港,至泰国,为海外亲人助兴联欢,惜因日寇侵华,内外隔绝,国难当头,民生凋敝,剧社忍痛解散,多年心血,付之流水。 岁月飞逝,倏忽60年,健在艺员,均皆苍颜白发,偶尔村店相逢,剧社风雅事,尽付笑语中。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