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县山川壮丽,有“九汤(温泉)十八磜(瀑布)”之称。其中尤以温泉闻名于国内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谢非,曾亲书“温泉之乡”四字。
    以前,丰顺人称温泉谓之“汤”。古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将地下一股股热泉涌出地面,说成“汤公”“汤婆”率领火神,用柴火日夜蒸煮而成。于是,设坛祭汤神,祈祷平安。大约到了明清时期,谣传凡冒出热气的地方,地下藏有黄金白银。希望获宝的人们,因此便到处去挖掘,把大地挖出坑坑洼洼,各处坑洼冒出热泉汇集起来,便成一条条热水坑,人们就叫它为“汤坑”。以汤命名还有汤南、汤西、汤沙、汤社、汤头岭等。
    其实,温泉形成的真正原因,还要从地球内部的结构说起。地球内部分三层。从外往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最里面的地核深处,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压力可达350万个大气压,这个巨大的热能,简称为地热。地热以极低的速度通过热能传导从深处向地壳放散,叫做地热流。地热流量很小,平均每平方分米每秒只有1.44微卡,不易被人察觉,但整个地表一年热流量相当于燃烧300多亿吨煤放出的热量。这种分散的热,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聚集起来,就成为可利用的地热资源。当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形成地下热水或蒸气。
    丰顺县范围内地下热水,正是在上述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地下热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则形成多种形态的温泉、沸泉、热泉、间歇泉等热水区。热水区按泉口温度划分,一般分为四级。以地球年平均最高温度35摄氏度。人体可以忍受的最高温度45摄氏度和当地沸点为界,可分为低温泉区、温泉区、热温泉区和沸泉区。
    “汤坑温泉”是明末乡里人罗万杰、柯化鹏牵头集资创建。清乾隆后几度重修。1910年始在四周建筑围墙,壁上刻有“澡身浴德”四字。解放后,于1959年间扩建,规模比原汤湖大两倍,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分男女汤池各一个。汤池四周用水泥结构建成长方形,池面以花岗岩石条砌成1米多宽的通道,又分作为水温高低不等池格,以供浴者选择下池沐浴。池底铺设块石,以利经常清洗浴池。汤池四周围墙内用水泥板分格供沐浴者放衣物,围墙顶端又架楹盖瓦,为浴者挡风避雨。池顶露天,以利空气流通,阳光照晒,保证环境卫生。
    丰顺温泉水质优胜,氡泉丰富。对皮肤病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均有明显疗效。故温泉白建成至今300多年来,汤坑镇内居民无因温泉沐浴而引起皮肤病传染事例,汤坑镇内外每日均有数千人到温泉洗澡,寒暑不减。特别是温泉外围街道摆设不少传统小食摊档,如棵条、油炸薯粉豆干、菜棵、牛杂薯粉条汤,以及各式甜汤糕饼,价廉实惠,沐浴后,选购作小点食之,更觉悠悠自得,别有一种乡土之风情,常令远行者思恋。    ’
    70年代,联合国为协助非洲人民开发地热温泉资源,曾通过我国政府,委托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中国利用温泉纪录片,该厂人员为此特地前来丰顺县拍摄“汤坑温泉”纪实影片,作为利用温泉广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一种典型介绍。清朝康熙年间余姚、郑濂为揭阳知事时,曾作《温泉诗十六韵》有“……天下多名泉,无如此利浴。闻有甘若醴,冬日不椹掬。也有香若麝,贫者非所欲。”又有诗曰:
    轻烟缥渺笼城东,淑气升腾上碧空;
    地蕴硫泉多燠水,地涵春色最风光。
    兰汤浴德消尘垢,玉液滋荣保饬躬;
    天上人间今咫尺,凌波仙子浪花中。
    丰顺县地热资源丰富,除初步利用于民间日常生活外,还利用温泉发展养鳗生产,改善生活并为国家争取外汇收入。似“汤坑温泉”为民众利用的,县内还有丰良、汤西、汤南、阳隍等地的温泉。
    1970年,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安装的第一座地热电站,在丰顺县汤坑镇邓屋村建成投产。中国著名地质物理学家李四光拍来贺电。同时,也引起国际重视,扎伊尔、西德、泰国、日本等国均有人前来参观,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你是本文的第1326位读者
来 源: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文衍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