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盐生产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年代,已有盐业的生产、交易。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以后,由国家经营盐业,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生产。当时在全国26个郡国中,共有盐官32处,主要是在渤海、黄海沿岸和西南、西北的产池盐、井盐的地区。当时的闽粤沿海地区,虽然已属郡制,尚未有盐业的生产。
    宋代中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逐渐南移,大批中原农民、手工业者进入南方,带来了各种生产工艺、技术,制盐开始在闽粤沿海地区兴起。宋末(约1270年),有一位名叫刘布袋者,来到饶平、澄海交界的“新港埠”定居,继而多姓聚居,遂成村落。“新港埠”东临大海,为渔舟舶集之所。村人大多垒灶煮盐,以盐业的生产、销售为生,故得名“盐灶”。
    明朝初年,采取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手工业生产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制盐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当时,在手工业生产较为繁荣、发达的福建莆田,出现了“日晒制盐”的生产方法。强日照时,一人一天晒盐二百斤,节省了柴薪,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为制盐业上一大进步。“日晒法”传人广东,很快成为潮汕沿海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  ·
    明代潮汕,虽然历经宋元战乱,经济、文化有不少新的建设。当时的潮州府,已有湘子桥、文庙、凤凰塔等恢复建设。沿海地区,尚未形成“沙汕头”,仍是一片海滩、盐埕,盐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今天的华坞、厦岭一带,遍布盐埕,盐业生产、经营十分兴旺。
    1860年,汕头开埠。在昔日的沙滩、海滩、盐埕上,矗立起一座新兴的工商、港口城市。昔日的盐埕,变成了洋楼、民宅群居的闹市,“盐埕街”因史得名,保留至今。

你是本文的第992位读者
来 源: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谢锡全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