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的原义是“手击”(打耽,“刨削”,引申为“批改”、“评判”,于是手成为公文的一种一一批示,即上级机关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或请示所作的书面指示。在潮汕,则有出国谋生的潮人,寄回唐山(家乡)赡养胞亲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所谓的“汇款家书联襟”的民间寄汇一一侨批。它是一种汇款附言。潮汕方言用“番”表“外来”,因此把侨批叫“番批”。回信叫“回批”。 饶宗颐先生青年时期总纂的《潮州志》的《实业志·商业》中首辟《侨批业》条目,对侨批(番批)的“起源、沿革、业务、同业商号”作了全面的表述。这是潮汕特有的文化形态,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自唐宋至明永乐年间,中国民信局正式出现之前大约1000多年间,联系海外侨胞与内地侨眷的所谓“水客”,他们经营的范围主要包括递带“人、信、财、物”四大类。水客帮潮侨妻寻夫、子找父,新唐(人)过番、生番回国。最经常的业务是递带“银款家书合封”的侨批。《潮州志·侨批业》有一段概括的记载:“因华侨在外,居留范围极广,而国内侨眷,又多为散处穷乡僻址之妇孺。批业在外洋……一一登门,收寄抵国内后,又用熟习可靠的批脚(按“脚”读 雇员),逐户按址送交,即收回批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门交还。减少华侨为寄款而虚耗工作时间,至人数之繁多,款额之琐碎,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所能办理;其书信书写简单,荒村陋巷,地址之错杂,也非邮政所能传递;故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因果相成,纯基乎实际需求而来,故不能舍弃现实,执泥于一法也。”“溯批业之源起,乃由水客递变。”“水客外洋无定所,则联合设置行馆以居停,名为批馆。”原始水客业是侨批业的发端。据说侨批最早的发源地是马来亚群岛、苏门答腊和爪哇 (印尼)。最初由水客从印尼带回能治恶性虐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把药物贩卖后,换成碎银或铜钱送交侨眷,作为批款。然后又从家乡购进红糖,运往印尼,交换金鸡纳霜。据1946年调查,东南亚各国的潮帮批馆、批局共有450余家,仅曼谷一地竟达130家之多。同年统计,潮汕地区设立的总店分号,也有130多家,其中汕头市占70%以上。每年通过批局的信件一般都在10万封以上。1921年以前,经过批局汇入国内的款项每年数千万洋元。1921年以后每年1亿洋元,有时高达2亿元之巨。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