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桑浦山赋》看潮汕文化 最新 图1张

    如今能譬指整个潮汕的风土物事的,除了韩江,便要算桑浦山了。韩江源出武夷,夹注紫金,干流900里,穿古潮州府而入海,素有潮汕母亲河之称;桑浦山则方圆近100平方公里,为唯一一座地跨揭阳、潮州、汕头的名山。倘若仅从地理对比,则韩水未流揭邑,而桑浦实系三市。在核心潮汕地区分市20余年后的今天,或许桑浦山更具大“潮汕”的象征意义。
    据1999年新华出版社《汕头市志》第一卷第368-370页:除韩江、榕江、练江3个平原外的7个主要地形区分别为凤凰山、大北山、小北山、南阳山、大南山、桑浦山、莲花山,其中只有桑浦山跨三市;桑浦山为“韩江三角洲西南边缘的断块隆起山,呈北西——南东走向,位于潮州、揭阳、汕头市区西北的交界处,长18.6公里,宽10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主峰大尖山海拔484米、大桑浦山海拔421米;桑浦山向东南伸展到海边,并与海岸线直交。”
    黄赞发向来心系“潮汕”,又谙熟潮学,其生于桑浦山下,于故园风物感情尤笃,遂有《桑浦山赋》。不歌而诵谓之赋,赋的最主要特征是声韵之美。《桑浦山赋》非常好地体现这一点。在韵脚配置上,该赋押的韵脚是《词林正韵》即“词韵”第七部,开篇由起句之“山”字,至篇末之“禅”字,除了联结修辞后,基本上每个句断皆入韵;20多个平声韵脚贯穿全赋,又有“苑”、“院”等数个仄声韵字穿插其中,设置精妙而未见凑韵之嫌,无疑是作者多年诗词功力的体现。平仄安排上,对偶之音节处,几乎都做到平仄相间,这令全赋语音节点凸出,语调起伏分明,抑扬顿挫感明显。在关系到音读节奏的句式这方面,该赋采用传统的辞赋句式安排,主要是骈四俪六,配合少量五、七言(含变体),如《滕王阁序》等辞赋体,即四四、六六占较大的比重,夹以五、七及其变体,全文句式服从于内容,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舒缓急促,音读无不随赋义辞意而畅流。这样,具备了严密的韵脚、有序的平仄以及传统的句式安排等,便凸显出《桑浦山赋》的声韵之美。应该指出的是,以“词韵”入长韵文,一直是以黄赞发先生为社长的“岭海诗社”所普遍认可并屡有践行的,这未必十分完美,但在古今声韵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未尝不是有益或说是一种“不得已”的尝试。在这篇《桑浦山赋》中,这种尝试堪称成功,然而能做到如此声韵协谐,则需要深厚的功底与推敲雕琢的耐心。
    从内容看,《桑浦山赋》将桑浦山的风貌胜迹、人文典故、风俗传说等融于四百多个音节中,是典型的山水形胜之作,其状物抒情,寓情于景,旁征博引,条缕清晰;行文精炼简洁,几未存衍词赘语。全篇结构分四节,首节为桑浦山的总体概述,其中“敢是补天遗,曾经沧海环”殊为工整巧妙:“补天遗”指女娲补天遗下来灵石,属于虚指,“沧海环”点明桑浦曾坐海中,属于实指。第二节、三节为具体的介绍。二节从桑浦的地理位置落笔,大略以时间晚近为线索,将桑浦山最为闻名的风物传说、人文景观等尽囊其中,在这节,作者的文字视觉是“身在景中”的,侧重在叙说。三节从桑浦山为“卧地梅花”传说(谓风水佳地)开笔,同样是景点梗概介绍,但这里大略是一景一论,所谓“心在景中”,更侧重于抒情。末节由古入今,并寄寓愿景。这样的内容及篇章结构安排,十分适合阅读习惯。
    作者的飞扬文采自无须说,如“回眸拔地林峰,则横盘汕、揭、潮诸邑;陟足触天云顶,则遥极韩、榕、练三川”之气势,如“梅林海蚀,尽显沧桑之化境;东峪泉温,当惊地热之洄湍”之意象,如“梅斋一穴炫今古;翁氏九龙任探看”的用典比对,等等。然而,今人作古文有一难,就是如何改造日常语句,将其凝练提纯并适宜的变形,而且还要准确地、艺术地还原其本来的意义。倘若陷入现代语境,则未免突兀而有悖典雅内蕴的古文意旨。该赋最后一节中,涉及到汕头大学、北回归线标志塔、航空机场、火车站等现代物事,都被作者十分出色地改换和还原,如“登岗空港、沙溪铁站,联航接轨,万象浑涵”句,“空港”“铁站”的对仗,先稍化去现代语境,“联航接轨”进一步明确所指,16个字足见遣词造句之巧妙,庶几神来之笔,或可给后来者借鉴。
    《桑浦山赋》极为绚丽和精彩的展现桑浦山的历史和现在,20多处形胜叙说中蕴涵着作者深深的乡土情怀。

你是本文的第53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1、25
作 者: 李宏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