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郑一统、林大钦两人均只活到30多岁,令人痛惜。
    郑一初出生时紫气充盈,裂墙裂石。登进士第后又不愿与朝中阉党同流而归居治学。出任御史后又英年早逝,明哲学家王守仁哀挽“柏音如在”
    “柏音如在”匾与另外两块匾均为明代珍贵文物。“柏音如在”4字原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明正德鸿胪寺卿、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哀挽英年早逝的巡按云南道监察御史郑一初的挽轴,郑—初的子孙请人把它制成木匾保存下来。关于这4个字的涵义,汉朝时御史官舍遍植柏树,鸦雀在树上筑巢。后人便用“乌府柏台”代称御史府第。王守仁用“柏音如在”作挽轴,既暗指逝者身份,又褒扬郑…‘初风范犹存,音容宛在,寓意十分丰富。
    在篮兜村溪乾下砂母埕有郑—初故居。这是一座建于元代的“下山虎”占宅,除中厅及西侧房还可住人外,其余均是断墙残壁。然而,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为何占宅的墙壁和石门框均有一道道横向裂纹?村中群众传说是:当年郑—初出生时,紫气充盈、贵气太饱冲撞所致。这种传说明显是带着神话色彩。正是因为有这神话的力量,郑一初的故事才像接力赛跑—样在一代代村民中流传。
    郑一初少年时在飞凤山—侧自筑的“斗室”书室度过了“10年寒窗”,26岁中经元,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进士第。他为官清正,知重名节。时宦官刘瑾擅权,纲纪败坏,朝政日非。他不愿和阉党同流合污,毅然托病辞官归里,在紫陌山筑紫坡台,潜心治学,教育子弟。后来,刘瑾被诛,明室中兴,郑—初复出,被授予巡按云南道监察御史。他抵任4个月,整饬吏治,摄服土司,风纪司、肃然。夜则起草全国典章制度。正当其踌躇满志报效国家的时候,操劳过度,不幸染疾,最后病逝抗州,仅年38岁。郑一初英年早逝,朝野为之痛心,名臣王守仁的挽词“柏音如在”,很有代表性。纵观郑一初短暂的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在造福桑梓方面,有多方面建树,如在明正德年间,与县督学陈琳倡修县城城池并亲自撰写《重修城池记》。尤其在兴学育才方面,他中进士后为官只有12年时间,却有—半时间在紫坡台设馆授课,培育了不少人才。其子郑大仑于嘉靖元年中举并出任德清县教渝,是其直接教育的结果;林大钦、郑一统这些出类拔萃的英才,也是受了郑—‘初直接影响的。身为举人的郑大仑却厌“举业”,他的斗室被称为“状元书斋”。从教11年后出任德清县教谕,后因严嵩擅权又弃官归梓,明哲学家湛若水为“斗室”作教学序,并题匾“泽永苕流”
    “泽永苕流”匾,原匾悬挂于篮兜郑氏家庙内。上题:“为嘉靖壬午科举人授湖州府德清县教谕郑大仑立”,下署:“年家眷友生湛若水赠”。年家:同科或同僚的称谓。友生,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大仑曾从湛若水游学,故称“友生”:加“眷”字表示有教其子的关系。此匾意为:郑大仑从事教学有方,如苕草飘香恩泽后人。
    湛若水是明朝时增城人,居官30多年,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历任政绩卓著。他对著名的“白沙学说”进行扬弃,成为与王阳明分庭抗理的理学大家。在教育学上有重大贡献,亲自修撰《大科训规》。
    关于郑大仑,《揭阳县志》(乾隆、光绪正续志)为其立过传记:“郑大仑,字峻甫,号仙桥,官溪人,一初次子,嘉靖壬午举人,从尚书湛甘泉若水游(学),选德清教谕”,其后是湛、郑师生一段有关教学的哲理性对话,其中有湛若水著名的论述:“问教不如问学”、“为师者知所以教,则为弟子者知所以学,故曰:教学之道”等,“大仑奉之以行,学亦日进。”在今天看来,湛若水之言沦,仍有其现实的意义。这种“沦语”式传记极为鲜见,很具研究价值。嘉靖廿四年(1545年)郑大仑应邑丞王凤之邀,参子修邑志事,,他活了54岁,、纵观郑大仑中举后的30余年生涯中,除倡学及任德清教渝的七八年之外,绝大部分时间是任馆师中度过的,教出了林大钦、郑一统这样—批出类拔萃的弟子,因此,郑大仑的“斗室”被称为“状元书斋”。

你是本文的第848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