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原移民的后代,潮汕人受中原宗族文化影响深广,姓氏意识、寻祖意识十分强烈,并通过广建祠堂表现出来。而广州地区历来人口流动性强,大量外来人口混居,冲淡了地方的宗族意识,故对于祠堂的重视程度不如潮汕人 祠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民俗文化可分为潮汕、广府、客家三大系统,三大民俗文化中,祠堂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潮汕人集中居住的地区,祠堂密布,饶平县黄冈镇霞绕乡的奉先堂、潮安县彩塘镇的丛熙公祠是典型代表。原先的广府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祠堂以番禺区较为典型,该区有何氏大宗祠等四大宗祠。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也是典型的祠堂。广州市内著名祠堂有邓氏宗祠(邓世昌纪念馆),民间建筑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在今天的中山路,也列入祠堂一类。 丛熙公祠 清代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侨陈旭年营建的。祠不大,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竣工于光绪九年(1883),整个工程历时14年,耗资26万银元。该祠以其高超的石雕艺术驰名。整座建筑为潮汕特色的“驷马拖车”建筑样式,配有南北龙虎门,石门匾镌刻“资政第”。正中座为丛熙公祠,坐西向东,中间为天井,两边回廊,后有拜亭,祠分前、后二进,深42.25米,宽31.22米,门厅为石结构,后座为歇山顶木石结构建筑。 邓氏宗祠 落址于广州市海珠区,始建于1834年。邓世昌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战中殉国后,清廷追封其为“从一品”官,故宗祠正门按一品官员规格,建6级台阶,以清代中晚期广府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筑以长条花岗石为基础,高出地面1米后再用水磨青砖砌墙,以进口坤甸木为柱和梁架,屋顶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体建有前后座,两廊相连,并在四角各建一座阁楼。另有东院和后花园、东西门楼、前院和照壁等。此座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庭院呈船台状,为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 丛熙公祠和邓氏宗祠的相同点 首先,两座建筑都讲究采光的需要,适应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术的要求。丛熙公祠是一组民居的中心建筑,而邓氏宗祠也位于多座民居之中。这说明宗祠一般是和基层地方民众紧密结合的。 其次,两座建筑的格局都十分严整,呈左右对称。建筑物左右对称本来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但祠堂的布局更加严整,这显然是与中国人讲究宗法、礼仪、尊卑有序的特点相适应的。潮汕地区的祠堂,以“四点金”、“驷马拖车”为典型,经常出现两条小通巷;广府地区的祠堂也常分三路,有两条小通巷。有关潮汕祠堂和广府祠堂的相似点,可以说是大多数祠堂所具有的共性。广东客家祠堂也往往具备这样的特点。 所不同的是,客家祠堂往往出现于围龙屋、土楼之中。而潮汕祠堂和广府祠堂经常是独立出现。从祠堂的功用说,潮汕祠堂和广府祠堂属于祭祀祖先、宗人的场所。除此之外,祠堂还往往兼有教育子孙、宗族议事的场所功能。 潮汕祠堂和广府祠堂的不同点 首先,从建筑用料上说,潮汕祠堂基本是以土料为主,土料经过夯实,作为祠堂建筑基本用料。而在广府地区,祠堂的用料往往是青砖所砌。从外观上看,广府地区的祠堂外表颜色更为深重。 其次,广府祠堂和西关大屋一样,从侧面看,屋顶突出部位往往呈典型的“Ω”形状,潮汕地区的祠堂,适如民居一样,屋顶突出部位不如广府祠堂明显。这是笔者所见的潮汕祠堂和广府祠堂外观的较大不同。 再次,潮汕祠堂和广府祠堂由于位处相应的民俗文化区,受相应地区的民间文化影响巨大。例如,潮汕祠堂多出现潮式木雕、石雕,还有嵌瓷。广府祠堂则受广府地区艺术形式如石湾陶瓷影响较大。 还有一点,潮汕地区祠堂分布范围之广,远非广府地区可以相提并论。如饶平县黄冈镇霞绕乡,虽然只有几万人口,明清留传的祠堂有十多座,其中的奉先堂自明代就有。但笔者在广州市中心,能举出的著名祠堂大约只有邓氏宗祠和陈家祠。并且陈家祠空有祠堂之名,原先是为满足清代广东七十二县陈氏读书人赴省城应试的需要,和宗族祭祀关系倒不大。 潮汕地区祠堂之多,几乎计不胜计。此种情况,足以说明潮汕人受中原宗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作为中原移民后代,潮汕人的姓氏意识、寻祖意识十分强烈,并通过广建祠堂表现出来。但广州地区历来是人口流动性极强的地区,大量外来人口混居,冲淡了地方的宗族意识。因此,广州市民对于祠堂的重视程度不如潮汕人。就拿番禺区的四大祠堂来说,均是位于广州郊外的,这里也是人口流动较弱的地方。 番禺区沙湾镇内有何氏大宗祠(留耕堂),这是当地大族何姓人氏的大宗祠。第一个在沙湾定居的何氏人家是何人鉴,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购置了沙湾大片土地,成为番禺当时五大名门望族(何、王、黎、李、赵)之一。为纪念和奉祀何人鉴,何氏族人兴建了这座留耕堂。留耕堂历元、明、清、民国,至今仍存。另外,笔者还发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仑头村的南溟黎公祠和黎氏宗祠,两祠占地面积2556平方米。南溟黎公祠和黎氏宗祠具有鲜明的广府建筑风格,前者于乾隆二十七年(1726)启建,光绪二十一年(1895)落成,后者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此两宗祠,现改为中华姓氏博物馆和中华图腾博物馆。据笔者了解,从宗族意识角度来说,两宗祠并不太受重视,长期破旧不堪。与之相反,近年来,潮汕地区不少原有祠堂在宗族人士努力下,重修、重建,直到今天,潮汕人的宗族意识仍然根深蒂固。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