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一隅,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亚热带气候。居民的主体是古代不同时期从中原来的移民,以潮人与客家人为主,改革开放后也有不少从北方大陆文化区来的新移民和海外归侨。正由于民众的多元化,多元饮食习惯交流融合,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潮菜与小吃系列,其中的糕饼也独具特色。 潮汕糕饼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其多元性,一个是其承载着的文化传承。 其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制作糕饼的原料多元。有麦面粉、粳米粉、糯米粉、薯粉等。其次是口味的多元。有的热吃,有的凉吃;有软有硬;有甜有咸。再有就是功用的多元。有的敬神用,有的日常食用,有的馈赠亲友用。 多元性的形成由于历史悠久,来源多元,所承载的文化意念不同。与其他地方糕饼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几乎每种食品都寄寓和传承了一些民族文化信息。换句话说,潮汕的糕饼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饮食需要外,还要满足精神寄托的需要。 现在,人们几乎随时吃到各式各样的糕饼。但在古代,它们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因为每一种食品除了要符合饮食科学外,还要根据“时年八节”的文化背景,如同中国人的共识,只有在端午节吃粽子才有意义一样。潮汕的这种讲究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科学养生文化的载体 首先,它是科学的养生文化的载体。古代的潮汕大地瘴气笼罩,瘟疫不断。人们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利用现成的中草药,熬制凉茶喝,烹制羹汤喝,这就形成了按不同节令吃不同糕的习俗。潮汕民谚就云:“时节做时”“时令防时病”。 潮汕的“时”,就是用可食的中草药与米粉和在一起,扣在木刻的模子里,成龟形、桃形、石榴形,蒸熟做成各种带馅的点心,潮汕皆曰,以预防疫病。红桃可消食健脾;朴籽可祛火消食。因之有不同功用,所以是针对不同季节,为了便于传承,这些已经成为民俗、民谚的一部分。许多人只记住这些习俗,其真正功用可能已经忘却了。 潮汕的许多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许多就是从中原传承下来的。我们从中可以追溯出移民的源头。因此,它所承载的不仅是潮汕地区的文化,有许多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古老记忆。例如鼠曲,早在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是日(三月初三),取鼠曲菜汁做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蛇,以厌时疫。”可见其渊源有自。 爱国爱乡情感的寄托 潮汕糕饼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潮汕糕饼文化中,许多寄寓着爱国爱乡的思想。如澄海的糕,起源于明末,一位爱国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降清做了叛徒,自己无脸见人,只好学习古人的榜样,逃避到海上,宁死不食“周粟”,漂流时吃的就是这种糕。到清末,人们又把这种爱国思想寄寓到林则徐身上,传说他曾经用外冷内热的芋泥糕惩罚了洋鬼子。 潮汕饮食除了实际果腹的意义外,还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种是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作为祭品,寄托人们的愿望,烘托节日气氛。例如向老人祝寿,要送“龟”,就是把糕饼做成“长寿龟”的形状,祝愿老人长寿。 礼尚往来“手信” 潮汕糕饼也作为民间礼尚往来的“手信”,代表着友谊和信任。潮汕人深知“酒食所以合欢也”的道理,运用得如鱼得水,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几乎无往而不胜。比如家乡某个青年到海外投奔亲友同乡,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古代人多不会写字,而且即使写信也可能造假,最好的证明就是带上家乡有特色的糕饼。所以潮汕人管这种并不贵重的见面礼叫“手信”。 潮汕地处稻作地区,日常人们以食用稻米为主,但由于许多神明与祖先是从北方中原地区带来的,人们自然地认为敬神与祭祖时需要用面食。 潮人祭祀的食品一定要主妇以非常虔诚的心情亲手做。祭祀时,有时上百种花样不重复,实在是蔚为大观。尤其是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游神赛会不断,各村寨的祭品也在暗中比赛技艺,各家无不尽力为之,已显示出自家的富裕程度和食品制作水平。对于家庭主妇说来,更是一个脸面问题。因此,这种场合都带有潮汕饮食博览会的性质,客观上促进了食品的花样和制作技巧。潮汕小吃因此而极有名气。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