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肃穆与喧哗 最新 图1张

    清明前夕,打开电视,调了几个频道之后,才想到了这个标题。祭扫祖先之墓时的肃穆、庄严与归来后的嬉戏、喧哗总是纠结在一起,让不知中国国情的外国人百思难得其解。

    祭拜先人,无论挂钱、烧纸,还是填土、竖碑,场面都是肃穆庄严的,表情都是悲伤难过的。应该像明人谢在杭写的一样:“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把清明扫墓祭祖打造成为一种流传不衰的重亲情孝道、慎终追远的传统风俗,并不是人为的设计,而是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见,清明节这天应该是寂静的。可是,古人为什么又把踏青、拔河、插柳乃至放风筝、荡秋千等一些热闹、喧哗的游乐性节目也安排进了清明节呢?也许从宋人高菊卿的《清明》诗里能找出一些答案:“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意思是说,人们虽然于清明节祭墓,但这对于死者已毫无意义,人死后,再也享受不到人间的快乐了,所谓“一滴何曾到九泉”,你看看世间儿女,扫墓归来,不都在灯前笑语吗?

    那么,庄严肃穆的祭墓与热闹喧哗的娱乐是何时融为一体的呢?我“上九天、下碧泉”苦寻也没找到准确答案。史书上只是说,唐代长安,寒食清明,游乐风气已盛。唐代《封氏闻见录》说,当时人们扫墓归来,便举办拔河赛,用四五十丈长、两头又分系几百根小绳的大麻绳,分两队拔挽。有些地方拔河结束后就将大麻绳剁碎撒到田野或作牛饲料,相信如此会带来好运和吉利。如此看来,清明节开展拔河之类的娱乐活动,目的就是驱魔辟邪。至于起源于唐代的“清明插柳”的风俗,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已道及,就是辟邪辟鬼;而对于“荡秋千”,古人则认为它能够“摆疥”,即有去掉疾病的作用。到了宋代,清明节的娱乐活动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谓:“寒食第三天(即清明日),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歌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从这些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宋朝首都的清明节娱乐氛围是非常浓厚的,其热闹喧哗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其它传统节日。但是,宋人在清明节举行一系列游乐活动,其目的跟唐人没什么区别,就是辟邪、祈福。基于此,我觉得古代清明的肃穆与喧哗,其实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祭扫先人之墓,有利于孝道氛围的形成;而踏青、拔河、插柳等娱乐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表明古代人在信息、医疗、交通等闭塞的情况下善于利用自然的力量驱疾去灾,同时也反映出他们非常关心、经常思索生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古人将扫墓与踏青融合在一起,蕴含着他们对生态环境、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你是本文的第109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04-01
作 者: 赵柒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