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四月,正值春末夏初,汛期已届。此时,在潮汕近海,咸淡水交汇处,有一类鱼正当时,这就是凤尾鱼、薄扁鱼、黄雀鱼、丁锥鱼等杂鱼仔,都十分肥美。这类鱼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肉质鲜甜,却多毛刺,小孩无法食用。民间将其统称为“毛刺鱼”,有“三四食毛刺”的俗谚。这也就是揭阳渔湖农民将凤尾鱼叫作“刺鱼”的原因。近年,某些海鲜城或鱼仔小食摊,效仿渔民在船上的食法,将这类杂鱼烹成一鼎,叫“杂鱼鼎”,成了名菜。
    从前没有尼龙网,百姓捕鱼,用苎麻织网。这是古时候的土办法,先民用了几千年。今天,人们多不知苎麻为何物了。古代,潮汕农民一般都种黄麻。麻皮十分坚韧,供纺织制渔网或造纸。麻骨轻飘,毫无重量,只用来当柴烧,民间还用它当樽塞。有一句潮汕歇后语:“麻骨打仔——比架势。”用麻骨打孩子,肯定毫无痛感,比比架势而已。这活画出母亲们的爱子心理。
    古代潮汕女人,织网是家常事,织土布更是必会的女红。首先将晒干后的麻皮开成很小的丝,然后再将一条条的麻丝用手捻成长长的一条,然后再纺作成捆的线,可以织布,也可以织网。夏布织成之后,可以染上各种颜色,裁成衣裳。这是古代女人的基本功。潮剧舞台上,剥麻、捻丝、纺纱、织布的生活场景时有出现。《金花女》便有“手剥黄麻把郎待”的场面。浙江诸暨市有一座苎萝山,是越国美女西施的出生地。这也说明,少女西施正是从这类日常生活中走出来的。
    当年用苎麻作渔网,质地十分坚韧。有些船缆,还一定要用麻绳来做。用苎麻这种天然植物纤维制作的衣料是很高级的,比当今某些合成、混纺或无纺的布料,肯定更有益于健康。

你是本文的第84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作 者: 李汉庭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