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炎蒸退了,秋凉来了。
    西汉淮南王刘安著的《淮南子》,在《天文训》篇中,明确地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对这个节令的意思作了明晰具体的解释。称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也有退隐之意,说暑气至此退隐,或许更为确切。“处暑”一词,再次是表示气温情况的,但它又不像小暑大暑那样,明确表示气温炎热。而是由炎蒸渐渐向寒凉过渡的气温情况。古籍《孝经纬》一书中说:“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此节气,白天阳光尚热,太阳一落山,气温就下降。有古诗说:“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潮汕民谚对这气象变化则说得更为生动:“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扇子高挂起。”处暑节令,就神州大地来说,气候将由炎热趋向秋凉,然而,在潮汕大地,却有时“秋老虎”还显得特别威风,夏热的余气仍然未尽消退。由此,民谚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才是暑。”常言道:“处暑是热节之尾,凉节前哨。”这反映了潮汕处暑节令气温变化的自然规律,昼暖夜凉,凉热相间,空气干燥,燥邪袭人,故此,人们必须顺应自然,养生保健。
    白露:古书《礼记》“月令”篇称,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是白露节气物候现象的真实写照。
    庚寅年白露节令在公历9月8日,农历在八月初一日寅时。白露,暑气已尽,天朗气清,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故而得名。“白露”,这个节令之称甚妙,更富有诗情画意。唐代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五言绝句,名叫《咏露珠》,将他敏锐地捕捉到的露珠之美,非常形象逼真地记述下来:“秋荷一滴露,清夜坠云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园。”
    白露节令,秋风萧瑟,露珠皎洁,万物随之由荣而衰。“柔条日夕劲,绿叶日夜黄。”、“蟋蟀吟深榭,寒蝉向夕号。”《楚辞》也有:“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自凉秋。白露即下降百草兮,淹离被此棓楸。”此情此景,哲人感言:万物兴歇皆自然,大可不必竞相悲秋。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他写的《秋词》,就豪情满怀地一反以往悲秋的格调,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多么雄浑壮美的景象,为后人留下了秋天高唱豪迈之歌。
    潮人先贤从生活实践中,也总结出富有地方风情的养生保健谚语,反映出潮汕的气候、物候节令规律,给人增添了一定的科学性、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如:“白露在仲秋,早晚凉悠悠”、“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白露,露珠遍路”、“白露白茫茫,寒露露珠寒”、“风从立秋起,雨到白露止”、“过了白露,太阳打捷路”等等。还有一句世人十分熟悉的“白露水,毒过鬼”,这句谚语自古是指长辈在日常生活中告诫儿孙们:“白露降,露气寒,冷露凝,水温冷,寒风吹”“风为百病之长”,且常与寒湿一同阻于经络,引起风寒外感。故此,白露时令,再不能像炎夏一样,“食饱跳池,浸浴无时”(指的是在农村,小孩经常吃饱就跑去游泳)。由于水温寒冷,风寒邪气入侵容易引起腹痛、腿部痉挛等症状,因而古人有“白露水,毒过鬼”之说。卫生防疫部门于白露节令通过反复对江、河、池塘、水井的水源采样,分别前后对水的浑浊度、酸碱度、细菌总数及化学毒理指标检出值均明显降低,水源水质均比白露前的丰水期好,从现代科学检验论证,潮谚“白露水,毒过鬼”已有新的见解。

你是本文的第880位读者
来 源: 粤东新闻网
作 者: 彭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