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教子”,全国似乎都一个样,特别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谁不重视?难道潮汕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说起来你别不信,还真有。
古人有人之初,“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其实人的善恶都是后天受教育的结果。“教育”有好有坏,结果自然不同。这“教育”就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家庭教育,第二是学校教育,第三是社会熏染。学校教育都一样,无法比较,再差的学校也没有教孩子学坏的。面对社会熏染,孩子也是机会均等,结果怎么就天地悬殊了呢?问题就出在家庭教育上。这个阶段,要往孩子头脑里输入做人的“基因”。这个“基因”好,将来进入社会就有免疫力;“基因”有缺欠,遇到社会上的弊端就会响应、共鸣、发酵、扩大、蔓延。这个阶段的主要责任人就是日夜守护孩子的母亲。什么时候算完成任务“交货”?在潮汕,就是孩子的“成人礼”——“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特有的保留下来的古代中原时期的“成人礼”。过去,男子15岁,女子13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出花园”仪式。近亲好友都要参加,把各自采来的鲜花瓣洒在澡盆里,孩子洗完澡,换上成人衣服,正式坐上宴请宾客的宴席上,从此告别孩童时期的“花园”生活,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也同时肩负着天下兴亡的重任。贫苦人家的孩子从此就要出门赚钱了。 那末,在“出花园”之前,潮汕女人是如何调教孩子的呢?其实很简单:言传身教。 首先是家庭氛围,不管是大户小家,家中都少不了对联、格言、家训、二十四孝图等等。20多年前我刚到汕头不久,过春节爱骑自行车到乡镇去看对联。各家不仅内容不同,都扣紧自家的职业撰联,而且书法各有流派,那叫艺术。这几年不行了,人懒了,对联都到街上买,千篇一律,索然无味。从前潮汕这一带地少人多,穷。但是,再穷,仍懂得教育子女读书,所谓“地瘠种松柏,家贫子读书”。门内对联写: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住“四点金”的家庭,会在厢房的隔扇上,连篇大书《朱子治家格言》,有的书《文昌帝君真陟文》、《省分箴》。潮汕女人再没有文化,这些都可以倒背如流。因为她们在教孩子背诵时,自己早已烂熟于心。 “女慕贞洁,男效方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千字文》)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三字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幼学琼林》) 这些话,从孩童开始,就不断从妈妈嘴里如同乳汁一样流进孩童的心田,滋润他们善良的本根。 妈妈教孩子唱儿歌,是全国都有的。潮汕女人会加上那些美的小玩意儿唱给孩子听。拿着红红的木屐,就唱《木屐歌》;一边剪纸就唱《剪纸歌》;给孩子洗澡时就唱《沐浴歌》: 一二三,洗浴免穿衫; 三四五,洗浴 过老石部。 哄孩子睡觉,唱《摇篮曲》: 初三月,月如眉,手荡摇篮去又来。 阿奴阿奴猛猛睡,阿妗带你上瑶台。 上了瑶台见李白,教你做诗当秀才。 你看,这不都是在进行教育吗? 在乡村祠堂的墙上,画着二十四孝图。潮汕女人从襁褓时起,就给孩子讲这些似懂非懂的故事。 家族拜神祭祖时,也要抱上孩子观礼受教育。在往祖宗龛里供奉祖先牌位时,要由族里最高辈份的老人点红,而点红的时候,脚下要坐两个最年轻的孩童。这样才能代表全族老少。这样的孩童长大了,自然知道长幼尊卑的道理。 现代人很多重视“胎教”,究竟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潮汕女人教育孩子的一套办法,肯定是行之有效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