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将祭祀与游艺放在一起,是因为在潮汕地区,不少游艺形式其实就是从祭祀方式衍生出来的。而人们又种种的游艺方式中,提炼出许多俗语来。
    潮汕人常将某些议而不决的事嘲弄是“(口皮)哩(口皮),营神正二月”,要知道这句俗语,得先知道潮汕的岁时的游艺民俗。潮汕各地,从正月初一到元宵,有的地方也延续到元月底至二月初,各地都有规模不同的游艺活动,最普遍的有“营老爷” (游神赛会)、  “营锣鼓”  (潮汕大锣鼓游行演出)、“营标”  (标旗游行)、  “扮涂戏”  (广场戏)、  “英歌舞”各各种动物舞蹈,如舞狮、舞龙、舞鳌鱼、舞蜈蚣等等。
     在大家都需要使用时向别人借用某种东西,潮汕人比喻为“正月初一借红缨”。“红缨”即是“红缨枪”上的“红缨”,是一种饰物,参加游行者大都要用上。当乡乡里里都搞游行的时候,你去向人家借红缨,当然是借不到的。因此便有了这个俗语流传下来。
    “香几接唔着鼓亭”,意思是一种事办得不顺畅,前后脱节。香几是拜神用的香案,鼓亭是经过一番装饰、像个亭子的抬锣鼓的架子。“香几”和“鼓亭”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与潮汕的游神赛会的民俗有关。通常,游神时是以马头锣前导,接着牌匾、兵器仪仗,然后是彩旗和化装队伍。化装队伍往往是按戏曲故事打扮的,如八仙过海、桃园结义、陈三与五娘等等。化装队伍后面是乐队和锣鼓队。锣鼓亭位于锣鼓队之最前面。司鼓是锣鼓队和乐队的总指挥。继之便是由人抬着的“香几”和神轿。游行时,游神是名,但观看化装演出潮州大锣鼓是实。往往是两旁观众挤着拥着争看前面的各种演出,特别是扛标旗、挑花篮的靓女更是众人瞩目。谁家的闺女要是在这次游行中出了名,肯定上门求亲的小伙子会络绎不绝。可是,这样就冷落了跟在后面的香几和神轿了。抬香几和神轿的人也觉得忒没劲了,因而往往跟不上整个游行队伍。这就是“香几接唔着鼓亭”的本意,现在民间用的已经是其引申义了。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俗语来看出祭祀游艺的某种程式。如“掼屐缀唔着人走庵”,用来形容人能力差,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这句话来源于潮汕民俗:一是“走庵”,一是“穿屐”。
    走庵,即游神。过去,不少乡村在某个节日要把庙(庵)里的祖像抬出来绕着全村敲锣鼓放鞭炮地热闹一番。村里的神往往还跟宗族姓氏或其他关系有关,游神往往还有赛神,两队游神的队伍往往因抢夺道路而赛跑起来。因而,游神的人员,特别是抬神轿的轿夫必须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赛神时,谁家的神轿能跑在前面,谁就是胜利者。跑在后面的,当然只能甘心认输了。体力不佳,不善跑步者,就是把木屐提在手中赤着脚跑,也赶不上人家的队伍,这就叫“掼屐缀唔着人走庵”。屐即木拖鞋,潮汕人过去不分男女都穿屐。早在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就有潮州人穿屐的记载:“袍木产江溪中,叶细如桧,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为屐。”屐是拖鞋式的,只在鞋身三分之一处钉上“屐皮”  (用橡皮、塑料等制成,最早用棕丝编成),快跑时十分不便。因而,需要快跑时便不得不脱下来提在手中,这就是所为的“掼屐”。现在已很少有人穿屐了,更没有“掼屐缀人走庵”的现象。但这个俗语的含义经过引用之后却流传下来了。
    “三牲敢食,钉球敢拌”,常常被用来表示既然吃了人家的钱财,许诺下什么,便要敢于负责到底,为人办完事。“三牲”是什么?  “钉球”又是什么呢?  “三牲”即是三种牲口,古时为猪、牛、羊,潮汕地区指鸡、鸭、鹅,有时也用鱼代替其中的一种,或用猪头代替全猪算一牲。总之,“三牲”是三种用来祭祀的动物。“钉球”呢?是一种木制的圆球,上面钉满尖儿向外的铁钉,就像狼牙棒一样。潮汕一些地方祭神时有神巫爬刀梯、撞钉球之俗。通常由乡中一位自称能使神附体,通常表演者都有刀枪不入的特异功能,所以足爬刀梯、身撞钉球而完好无损。表演结束,祭神的三牲等供品通常也都送给这位表演者,以示慰劳。因而,没有本事爬刀梯、撞钉球者,也就吃不了这三牲供品。反过来,你如果想吃人家的三牲,这刀梯、钉球就得有本事对付了。
    一个地方的祭祀内容和形式,有时候也能够在俗语中反映出来。潮汕民间流传有一句“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俗语。历来澄海上华冠山村村民,每年正月十八日赛大猪、大鹅,是村中的传统习俗。村民养大猪在神前比赛,最大大猪总肉量超400市斤,各社赛区,吸引周围四乡六里男女老少前来观赏,热闹非常。
    历史上发生过八国联军在抢夺北京圆明园文物后,部分带出中国,部分在市井折价出售。冠山邻村的渡头村有一富户,则买到圆明园流散出来的这件玉猪槽,富户看到每逢正月冠山村民赛大猪、大鹅的壮观场面,竟将购得的这件珍贵玉猪槽搬到神前展出。这件玉猪槽重4298克,长46厘米,宽20厘米,玉质深绿色,活耳,耳雕刻狮头形一对。这可是稀世之宝,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特意赶来瞧一瞧这宝贝,连满眼的猪山鹅海都顾不上看上一眼了。
    还有一句“仙龙龟爬唔过桥”,这是一句奚落一个人不中用的话,带有贬义。澄海有一座叫神山的山丘,山脚下有座石板桥叫仙龙桥。桥东是仙龙村,桥西是冠陇村(即今冠山村)。仙龙桥年久失修,石板间隙很大。仙龙村有一种旧习俗,每年正月十六日游神赛会,演戏游标。村里在过去一年结婚或者添丁的人家,都要用精白米粞做成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小龟,叫做“龟粿”,分送给众人,以求吉利。这一天,桥西冠陇村人扶老携幼过仙龙桥看热闹,小孩子们还能分到龟粿。小孩子们看到龟粿唯妙唯肖,就系上长绳拉在地上玩。当小孩拉着龟棵从仙龙桥经过回家时,米制的“龟”头拉断了,“龟”便从石板缝掉下水去,总是过不了仙龙桥。后来,“仙龙龟爬唔过桥”就在澄海上华镇一带流传下来。
    游神的时候,要燃放爆竹,甚至要打铳。这种铳叫“贡铳”。什么叫“贡铳”?原来,潮语俗称枪炮的枪为“铳”,“贡铳”是指用生铁铸成的约5寸高、笔筒那么大的一种游神礼炮,俗称“铳脚”,它铁壁很厚,下部略大,上端较小,中有直筒形空心可以装炸药,有一小孔可装上引炸火药线。游神时,由熟练村民装好炸药,底边紧封。游神队伍起行时就要打响三门铳脚,游神队伍到达某一社坛时也要响三门铳脚迎接,并放鞭炮。为表示对神的尊敬,点燃铳脚的人要选贡生来担当,所以铳脚也称为“贡铳”。贡生一点燃引火药线,一声巨,向冲天,三声巨响,真是地动山摇。后来,潮汕人把很响的声音都说成一句俗语“响过贡铳”。
    “食人吧呅笑(抿着嘴笑),请人头就眩(晕)。”这是流传在鸥汀一带的俗语。位于汕头市龙湖区的鸥汀上乡,由张、李、郭、陈、辛五个主要的姓氏组成,并分为十社。乡民希望国泰民安,于是在清同治四年创建了三王爷庙,由这十社共同管理。过后为完善管理改为十楼轮流,这十楼分别为望海楼、洽生楼、沙庭楼、靖西楼、拱北楼、顺玄楼、巷东楼、元丰楼、东宁楼、福南楼。每年由一个楼份的老人代表到三王爷庙求签,在农历二月初二至初六间选出一个日子营老爷,也即是“灯首”。并于隔年的正月十二再办一次小规模的“灯首尾”。每一个楼分十年轮着一次“灯首”。轮着灯首的这个楼份,就要在楼与楼之间饰彩门,并把祠堂装饰一新,饰彩灯,塑吉祥物等。并在祠堂前演潮剧以及木偶戏。并挑选出身强力壮的青年到三王爷庙抬神像,并安置于祠堂的后厅内。灯首结束后,还要把神像抬回三王爷庙,一路上敲锣打鼓,舞虎狮、舞英歌,随后由女青年组成游标队伍和女童的担花篮等。
    而各家各户却要备很多的三牲、粿品、甚至全猪、全羊。这些供品祭拜后,要分送给亲戚朋友,连几代外的表亲都要送给。还要请亲戚朋友来看戏,并宴请他们;因此在旧社会人们收入不多,但每一次“灯首”要花费好多年的积蓄。有的“灯首”刚过,就开始攒钱准备下一次的“灯首”。而邻近乡每年都要拜老爷,规模小,花费少。因此鸥汀上乡有“张李郭陈辛,十年营摆神,食人吧呅笑,请人头就眩”的俗话。这在潮汕地区也属罕见的。
    潮汕民间流传着许多游戏活动,每当农闲时候,三五汉子聚在一起,总得找个事来消遣消遣。这些游戏有角力性质的如托手尾、顶肚脐、提砖头等,有智力性质的如赌蔗斗柑等。潮汕人批评那些好说大话,爱吹牛皮,自吹自擂的人说是‘担柑食了剩块柑担(敢呾)”。这俗语就来源于民间游艺。
    每当秋后农闲季节,柑蔗成熟上市。一些年轻人闲着没事,就三五成群常聚于村头巷尾卖柑卖蔗小摊小贩旁,进行赌蔗斗柑活动。斗柑是以猜中柑肉瓣数为胜。胜者食柑免钱,猜不中者则出钱买柑。其游戏方式有两种:一是摊主作东,众人竞猜;二是参戏者互相打赌。无论哪一种方式,摊主都乐于参予和支持。因为打赌斗猜的结局,他的柑也卖完了,对其生意很有利。又因为柑肉瓣无定数,要猜中难度大,往往胜少输多。年轻人又不易认输,一再进行,直到担柑猜食完了,竞猜才结束。这“担柑食了剩柑担(敢呾)”的俗语就由此而生。其原意是指那些猜不中者无本事,直到一担柑猜完食了,还猜不中,还只管吹牛皮说大话,岂不是只剩柑担,谐音含意指“敢呾”。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节目的丰富多彩,昔日的这些民间游艺活动只能在语言这活化石里面寻找了。
    以前,潮汕地区还流行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游神活动。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语言活化石来了解。        最为群众所熟悉的莫过于“盐灶神欠拖”,这句话现在用来比喻活该劳累的意思,来源于澄海盐灶乡,每年农历正月廿一、廿二两天游神,以前有个旧俗,游神扛神像要抓阄,中阄的要安排酒席宴请乡人。相传有一年被一个穷汉抓到,无法排办酒席,寻思没有方法,—股怨气都撒在神像身上,于是乘夜带了绳子跑进庙里,套上神像一直拖到海边埋在泥滩里,边踩边说:“你若不保佑我发财,我让你不见天日。”又担心乡亲们怪罪,乘夜收拾行装过洋。事有凑巧,那年盐灶乡五谷丰登,渔汛大旺,那渔民也发了财。于是赶紧回家,挖出神像,粉饰金身,供上神殿。消息传开,人们都认为,这神像肯定喜欢拖,越拖越兴旺,于是相沿成俗,并形成了俗语。
    无独有偶,潮州的卧石乡,流行一句“卧石老爷,愈食愈惊”的俗语。这里每年的正月初九是游神的日子。这一天,村里的人在村头搭起了祭坛和敞棚。然后,把村中庙里的几尊神像分别抬到这些棚子里。初十,全乡家家户户在坛前摆开五牲等祭品,焚香烧烛,火化元宝,虔诚膜拜。到了十一日,乡里 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把这些神像送回庙中。这一次就不是恭恭敬敬地用轿子抬回去,而是把神像集中在宽阔的晒谷场上,轮流抱起神像摔的,叫做“舂老爷”。等到节日过后,才请来工匠重新修补。所以,那些神祗们在享受了祭品后必须领受无限的苦楚。难免是“愈食愈惊”了。
    澄海隆城乡,每年的游神活动在正月初十,当游神队伍出发时,必有一只纸糊的香船,香船长约两米左右,由一个人提着;然后是一只盛火红木炭的鼎,置放在一只大竹筐口上,由几个人攥紧筐索行进,后边还跟着两个摇葵扇的,边走边给鼎里的木炭煽风,使木炭烧得透红。当游神队伍经过人家门口时,那些在农历十二月廿四到正月初四俗称“神上天”的日子里打破盘碗碟的人家,就象征性地拿了一两块,搁在香船里,意味着将不吉利随水东流,然后用家里量米用的竹筒,装上几块木炭,换上大鼎里的火种,将带来的火种带回家倒进灶里,象征炉火旺。竹筒里装着燃烧的火种,为了不使竹筒着火,必须边走边摇晃。人们便诙谐地说“隆城游老爷——碌简”。

你是本文的第3947位读者
来 源: 《潮汕俗语文化趣谈》
作 者: 王伟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