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清、淡的口味:精巧制作而闻名。特别是潮汕工夫茶更是香飘四方。潮汕俗语中就包含了许多饮食方面的内容。
    一杯潮汕工夫茶在潮汕人手中酽酽地泡着,泡出了几多乡情、几多亲情。因为这样,潮汕人说:这是“茶薄人情厚”。茶在潮汕民俗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处处洋溢着人情美。
    婚礼,潮汕地区的旧俗婚嫁,包括合婚、开聘、送聘定亲、出嫁、迎娶。开聘的时候,男方要在聘礼上送上茶仪。送聘定亲的时候,男女方对对方的父母就要改口,改口的最佳机会就是端起茶杯,恭恭敬敬地说:“爸、妈,请喝茶!”明万历间陈天资《东里志·风俗志》(婚礼)云:“亲迎三日、四日及遇俗节,女家用米食面粿于婿家,今不用,惟茶果可也。”“三等之下,聘酒一坛,鹅一只,布二尺,茶一盅。”饶平旧时,新娘子坐轿,当花轿来到新郎家门口时停下,新郎先用扇子敲轿帘,用脚尖踢轿门,然后撕去贴在轿门上的“吉封”红纸条,由一位男童端茶请新娘下轿饮茶。婚礼宴会上,新娘子要出来敬茶,长辈要拿红包给新娘子“赏面”。并做四句:“手捧甜茶跪厅中,敬奉爹奶上辈人。请饮甜茶添百福,四时如春永平安。
    礼俗,民间互赠礼品的首选便是茶叶,因其清爽、高洁。以前茶叶比较珍贵,皇帝对有功之臣有时候也会赐茶。据载:欧阳修曾因参加祀太庙大典,受皇帝所赐龙茶一饼,欧阳修十分珍惜,长年珍藏。唐庚因此嘲笑他:“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那时候,茶叶贵如黄金,因此,要得到一点茶实在不容易。元丰三年到七年间(1080—1084),苏东坡在黄州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潮州名士吴复古送了他一些茶,苏东坡感动得不得了,赶紧写《答吴子野》书道谢,说:“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茶,更蒙辍惠,惭悚,惭悚。”因为潮州当日寸不产茶而吴复古还特意送茶给苏东坡,这种情谊,就显得十分可贵了。
    以茶待客,是潮汕人最普遍的礼俗。“寒夜客来茶当酒”,只要是客人,不论对方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潮汕人都会摆出工夫茶具,烹茶款待客人。这种习俗也白有由来。根据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附刻的《苏六娘》。这些记载本土风情习俗的戏本,都有着记载以茶水款待客人的习俗,《荔枝记》第八出,写李婆婆到黄家说亲,黄父让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
    《苏六娘》中也有类似情况,林婆到了苏家连忙打招呼:
     “(末)原来正是林婆,请坐,讨茶来食。”苏妈见了
    《荔枝记》第十九出《打破宝镜》写陈三到五娘家磨镜益春请他喝茶:
    “(贴)人客,茶请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来?”
    《荔枝记》第十七出,这个情节写得更加具体:
    “(春曰)师父,师父盅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处见贵客来,都有茶食。”
    潮汕地区特有茶俗,表现在潮汕民俗的各个方面,充溢着一种浓浓的人情。主要体现在:首先,凝结乡情,凝聚亲情。华屋之下,茅舍之中,或田园小憩,或午后时光,三两良朋,或妻子作伴,团团围着圆圆的茶炉,或款款而谈,或呢喃小语,伴随着茶香袅袅,这种友情、亲情是多么怡人啊。多少海外游子,魂牵梦绕的是那一杯醇醇的工夫茶,这其中又凝结了多少浓浓的乡情。正像张华云先生《潮汕工夫茶歌》所云:“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莼鲈,乡情如胶漆。”
    其次,工夫茶俗体现了潮人长幼有序、重礼教的人文风气,体现了潮汕人谦和的性格。在工夫茶的饮食习俗,工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洒罢,总有一位客人轮空。在斟头冲茶的时候,必然晚辈让长辈。潮汕俗语说:  “冲茶无食头冲。”洒茶的人绝不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要让在座的人都喝过一轮,自己才可以喝,这样,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如果一个人在人家冲好了茶连续端起三杯喝下去,那是不可理喻的。
    由一杯工夫茶而演绎的俗语也不少。如:
&p;   “茶三酒四踢跎二”,潮汕人向来认为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喝酒以四人为宜,游玩以二人为好,故有俗语曰“茶三酒四踢跎二”。这句俗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喝酒者要求场面热烈些,因而宜多,但太多则喧闹,以四人为宜;游玩者单独一人没意思,相伴太多,意见不易统一,而两人同行则较易同心交谈;而饮茶要求环境清静,独饮则孤寂,人多由太热闹,呼朋叱友也品不出茶味来。明屠本峻撰《茗笈》也云:“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因此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静坐闲谈,天南海北,慢慢聊来,边聊边品茶,自有一番境界。
    对有些人干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潮人便用“假力(勤)洗茶渣”这句俗语来讽刺他。原来先时潮人泡工夫茶常使用陶壶,陶壶在天天泡茶之后,天长日久便会在内壁积附一层茶渣 (茶素的凝结物)。有这一层茶渣,不用茶叶、光泡水也能泡出茶的香味来。因此,潮人喜用有茶渣的陶壶泡茶,这样色味会更浓些。而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把这层茶渣洗掉,便会被人嘲笑为“假力(勤)洗茶渣”,讽刺他不懂乱干,吃力不讨好。当然,随着人们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让茶壶积着厚厚茶垢的情况不复存在了。
    “水吼,人走”这句俗语,是指人们白白地坐失机会,错过良缘。它来源于潮汕的一个民间笑话。相传,昔时有一个潮州姑娘,经媒人介绍和一个北方青年认识,约定翌日到女方家相亲。第二天,男青年如约登门来相亲。姑娘便在门口生了一个木炭炉煮水泡工夫茶迎候。因初次见面,双方较陌生,不知从何谈起,故相对无言静坐着。过了一会,水开了,姑娘便起身泡茶。茶泡好之后便请男青年饮茶,一边说:“喝茶”,一边指着门口的火炉说:“快滚!”那男青年不懂得姑娘说的“快滚”乃是指水快要开了,以为姑娘叫自己滚出门口,因此甚是气愤,茶也不喝,起身摔门而出。结果弄得姑娘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呆若木鸡。这事传开后,人们说:“这真是水吼,人走。”于是,便产生了“水吼,人走”这句俗语来。
    潮汕人喜欢吃粥,吃粥是潮汕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吃粥的历史很长,《说文解字》关于“糜”条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潮汕的白米粥称为白糜,有别于外地的粥的煮法。除了白糜之外,加上其它物品,便成了各种各样的糜,有鱼糜、虾糜、蟹糜、肉糜、蚝糜,经济的有番薯糜、芋头糜,特别是经济糜,在瓜菜代的时代,它们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潮汕的一句“食大麦糜呾皇帝话”,成了讽刺人不自量力的俗语。
    潮汕地区濒临海洋,物产丰富,在许多俗语中都可以反映这种丰富海洋资源的特点。
    一句“无海鲜不成筵”反映了潮汕饮食习俗。这种习俗源流很远。很多人在各种各样的著作中都喜欢引用韩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诗,当时,韩愈初到潮州,看到潮州的饮食习俗,不禁十分惊讶。“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粘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它数十种,莫不可叹惊。”由于潮汕濒临海滨,海产丰富,潮汕人民靠海吃海也就成了必然。因此,俗语也就反映了潮菜的特征。
    “市中无鱼双马贵”,它的意思与“山中无鸟,麻雀为王”相似。  “双马”俗称“大麦粟”是一种骨硬而无肉的小鱼,而且身带鳞刺,像带有芒刺的大麦粒那样。它几乎没什么食用价值,但如果市面上没有鱼,这种双马鱼也涨价了。其它的如“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鳓鱼肥”、  “六月鲫鱼存支刺”、  “草鱼头,鲤姑喉”、  “大鱼骨食赢细鱼屑”、  “大头蚶,开嘴就生虫”等等,无不反映出海洋特色来。
    在一些俗语中,反映了饮食卫生,如“食蛾试身份”,“蛾”就是梭子蟹,因其蟹壳两端尖细,中部宽大,形状像织布用的梭子,因此得名。这类蟹是海产蟹类中产量较大的一种。梭子蟹栖息在海中水深15至20米,白天多潜伏不出,夜间则浮游觅食。梭子蟹鲜美肥嫩,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海产,但因性寒,且死后体内的组氨酸会产生组胺,体质过敏者食用后会引起过敏反应,体质较差者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腹泻。所以,外来的人一般不敢多吃。
    潮汕的小食也非常有名,几乎各地都有物产,单是粿品就很多,有鼠曲粿、红粿桃、菜头粿、麦粿、栀粿等等。因此由粿品而引出的俗语也很多。如:
    “甜粿好食桔难舂”,“正月尾,番薯准甜粿”。甜粿好吃,但舂甜粿穗很费功夫,米穗至少要筛两遍,越细腻越好。炊甜粿也很费时。元宵的甜粿,至月末已吃完了。此时农事方忙,春日初长,肚子易饥饿。冬薯留至正月尾,糖份增多,足以准甜粿。
    不想做—些精细事人们往往找个托辞,称“无工做幼粿”。工于心计、善做表面文章的人,形容为“贤做雅粿”。做粿是潮汕女人的特长,和针工一样为自小必修的手艺。某些女人倘若仪表不整,手艺不佳,称“歪鬓姿娘做无雅粿”。潮人喜吃粿,看重粿。对那些异想天开、绝无可能的事,称为“乞食丢落粿”。拿人家东西,并非偶然捡来,称“灶头拾着粿,眠床拾着被”。事情弄糟露了馅,称“咬破粿”。最好吃的珍馐小食,形容为“虾米笋粿”。事情大出意外,说是“肚痛食酵粿——倒好”。小孩弄坏东西,叫“(扌而)掉阿妈个(米志)”。
    家庭主妇们日常也喜欢变花样,做出各色的粿。春天用朴枳树嫩叶舂粿,以助消化;夏天用秋瓜叶舂粿,可解暑。以白菜、韭菜、萝卜包菜等作馅,叫菜粿。菜粿柔软可口“软过菜粿”,喻人软弱无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夏令小食草粿,它是用仙人草(凉粉草)煎取药液,滤汁去渣,加入薯粉,充分搅拌均匀加热煮滚后,盛于容器冷凝成膏,食时再撒上白砂糖,吃时顿感清爽滑润,风味清香。仙人草性味甘凉,具有清暑解渴除热之功效,真不失是世人盛夏适合时令吃,盛夏深受喜爱。同样性糖”来指慷他人之慨。又如“草粿煮熟,天时变局,二碗卖做一”,既点出潮汕多变的气候变化,下雨天凉,便没有多少人要吃草粿了,因而必须降价出售。    

你是本文的第3144位读者
来 源: 《潮汕俗语文化趣谈》
作 者: 王伟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