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炉即火炉,俗称炭炉或烘炉。其源流深远,陆羽《茶经》列述茶具,风炉居首位,并根据《周易》卦易设定。晚唐卢仝有诗“平生茶炉为故人,一日不见心生尘”。清末爱国将领、诗人丘逢甲有诗咏“曲院清风啜茗天,竹炉揽炭手亲煮,小砂壶瀹(潮语读跃,烹煮的意思)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可见其历来为茶人所重视。风炉为地道优质的高岭土粘泥烧制而成,色赭褐,炉高可盈尺,上半部有格盛炭,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可使火势均匀,省炭。上具盖,下有半圆风门,风门有活动小窗盖,用于控制火力大小。这种炉子通风性能好,水溢入炉火犹燃,炉不会破裂。饮完茶只要把盖子一盖,风门一闩,火就熄了。整个火炉结构紧凑,造型小巧玲珑,令人赏心悦目,显得古朴雅致。小火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文雅的对联,以增添茶兴。如“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茶炉汤沸邀请客,茗碗香牛遣睡魔”等。如果将火炉放在炉架子上,用起来既方便又雅观。此外,还配有煽火的炉扇,要用鹅绒毛做的,以免噪音。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风炉就渐渐地被煤油炉、酒精炉、电炉、煤气炉所代替,而现在又几乎改用电热壶或电磁炉了,它们集生火、煮水于一身,既无杂味,又方便实用。造型也比较雅致。适应现代人们忙碌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十分省事、省时。不足之处是市面上的电热壶多为金属制品,且容量较大,水用长时间了易降温,壶嘴也往往不太讲究,不甚适用于工夫茶艺的要求。现在除了个别追求传统情趣的老茶客或地道潮汕工夫茶馆,还保留风炉和茶锅仔外,此两项几乎已成了文物了。 若深瓯即茶杯。俗称“白玉杯”或“白果杯”“白玉令”。若深瓯是康熙年间出品的一种白地蓝花瓷杯,因其杯底写有“若深珍藏”(有人把“深”写成“琛”,应为笔误)四字而得名。还有另一传说,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匠若深所作而得名。一套茶具配置有多个杯,视在场品饮茶人数而定,但例俗一般配三个杯,潮谚有“茶三酒四踢砣(游乐)二。”或“三人茶脚齐”的俗语。潮汕人认为游乐最好两个人,饮酒最好四个人,喝茶最好邀请三个人。固一套茶具,例俗只配三个茶杯,摆放时构成了“品”字型,其寓意无穷。每个茶杯比半个乒乓球还小,其“装机容量”不足一口,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纯净透光,几乎没有胎体。制作要求较高,尤以修坯为难事,关键时刻,有少一刀则厚,多一刀则废之说。茶杯要求“小、浅、薄、白”为优,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白能衬托茶色;薄易起香。茶杯分寒暑两款,寒杯口微收紧,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使其易于散热。精巧别致的小茶杯多采用素有“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著称的景瓷,或潮州枫溪瓷杯。盈握之杯,“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以其恬静清雅之美,令人为之一醉。现在,也有人使用花瓷或紫砂小杯品饮工夫茶,但终究不如白玉杯纯净及便于衬托乌龙茶橙黄的茶汤。于是枫溪在用陶泥生产小茶杯时,采用了外层包着陶泥,使其色泽雅典庄重,并与整套茶具风格保持协调统一,内层用白瓷,方便于识别茶汤色泽,且能给人冰清玉洁的感觉。
|
你是本文的第1607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07-17 作 者: 黄少波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