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老郑因大儿子年前新婚,春节便带了全家从外地回乡拜神,并按他们村的风俗,正月初四在家举办“新婚丁桌”,宴请族亲。另邀我和他的另一朋友老詹赴宴。我不懂农村的旧礼节,怕给老郑添乱,本不想去。但老詹又来相邀同往,我也就权当司机送老詹前去。这次赴宴,让我有了一次食“新婚丁桌”的体验。
在赴宴的路上,我问老詹说,我们关埠一带也有摆“丁桌”的风俗,就是前一年生了男孩的家庭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摆“丁桌”请客,没有“新婚丁桌”,更没有在正月初四就摆桌的。你们这边的风俗都这样吗? 老詹告诉我说,一地一俗。练江一带每年正月都有摆“丁桌”的风俗。“丁桌”有两类,一类是“新婚丁桌”;另一类是“孙仔丁桌”。前一年新婚的要摆“新婚丁桌”,受请的人不用送礼。因此我们今天去是不必送礼的。前一年添了男孙的要摆“孙仔丁桌”,赴宴的人要准备礼仪。宴席间,主持人会请主人抱出婴儿,然后说:“诸位都来为孙子‘知秋’。”于是各人就一齐送上礼金。 至于老郑所在的下底村正月初四摆“丁桌”的习俗,老詹说是因为该村村民历史上有过了年即出门做工谋生的传统,等到元宵节再办“丁桌”就耽误了时间。因为大家都急于外出,于是就形成了赶在正月初四摆“丁桌”的风俗。别的村大多是在正月十五才摆“丁桌”的。 按照本地的风俗,“新婚丁桌”不去酒楼摆席,只在家中举办。因此,老郑便利用自家的“下山虎”老屋,摆了十二桌酒席。客厅安排了六桌,另六桌安排在两个屋里。厨师是聘请来的,跑堂端菜的则由族亲中的青年来帮忙。 宴席开始前,有人来带我们到客厅最里面左边的首桌入座。首桌左边最上方的位置称为“东一位”,坐这个位置的人为首席。首席由本族辈份最高年龄最大的长者去坐。我与老詹被安排在正对大门,与“东一位”相邻的两个“公位”上落座。首席的对面是本桌的次席,坐在首席和次席下方的是负责筛酒和上菜的“提壶”,是主人近亲的晚辈。与我们相向而坐的也是“公位”,不过比上首的“公位”在排列上要靠后。老郑与外地来的一位客人便坐在这两个“公位”上。与首桌并列在最里面右边的,是次桌。次桌上与主桌首席相向的是“西一位”,坐的是老郑当年的大媒人。 我私下问老詹,是不是摆各种桌都这样坐?老詹说,不是的。如果是“孙仔丁桌”,那么“东一位”便是外公(北方叫姥爷)的座位。爷爷则坐在与外公相邻面向大门的“公位”上。如果是乔迁新居摆桌,则“东一位”要请建房的泥工大师傅来坐。如果泥工大师傅不来,则由石匠师傅来坐。石匠师傅又不来,就轮到做栋梁的木匠师傅坐了。我一听,茅塞初开,原来食“丁桌”之类还有这么多规矩。 下午三点多,被请的人已经到齐,首席站起来说:“诸位亲朋好友,族弟今天在这里为他的长子举办新婚丁桌,大家一起来为他庆贺,祝他新年万事如意,财丁兴旺!”接着便宣布鸣炮开席。 鞭炮放毕,头道菜上,首席起立举杯,建议大家为老郑的儿子早生贵子干杯。于是全体起立,举杯致贺。 菜上三道,首席站起来说:“诸位酒饮深点,菜可随缘。”于是各桌便自由行动,饮酒、吃菜不再拘谨了。 酒过三巡,首席起立宣布:“上灯!”有关人员便拿来一对大红烛,由老郑夫妇亲手点亮,连同烛台端来放在首桌上。 菜上八道,桌上共是四盘四碗。首席又起立宣布:“升灯!”老郑夫妇就来将大红烛移到供奉“灶公”的神位上去。这时,首席就说:“灯升灶公,子孙丰隆!” 等到各项仪式已经完成,菜也上得差不多了,首席就大声说:“来圆!”跑堂的就端上汤圆来。各人用过甜汤,象征各事已经圆满。 最后,首席宣布:“席满!”宴席结束,大家就放下杯筷离席。 潮汕话“灯”与“丁”同音,历史上各地都有生了男丁元宵节到祖祠“吊灯”的风俗。虽然现在已经实行计划生育,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摆“丁桌”做为一项民俗活动,还在继续流传。尽管这项活动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带有“多子多福”的旧观念,但它作为民间传递亲情,扩大人脉,凝聚人气的一种形式,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至于摆“丁桌”的礼仪程式,各地也有繁有简,不尽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摆“丁桌”的内容和形式还在不断地演变。 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知晓人情世事,就不能不知民俗。要了解民情,关注民生,自然也离不开了解民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自有一方俗。作为潮汕人,自然是应多了解一点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的。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我年届六十,也已与老沾边矣。到老来方参与一次这样的民俗活动,从中学到一点民俗知识,也可乐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