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来,地气上升,草木萌发,万物复苏,潮汕大地秀色可餐,诱发了文人学士的诗兴。清代丁日昌客惠来就有这么一首竹枝词:“上元佳节最风光,瘦蝶游蜂彻夜忙;一面红妆三面烛,任人仔细看新娘。”写的就是元宵夜看新娘的潮汕旧俗。旧时代凡前一年元宵后娶亲的,新一年的元宵夜,新娘都要让人观看。她们或到祠堂里集体“亮相”,或在家里任人上门观看,这据各乡例俗而定。这一夜,新娘都要浓妆重彩,披红戴绿,打扮得像出嫁时那样艳丽动人。丁诗的“一面红妆三面烛”,描述在三面烛光高照的金碧辉煌厅堂里,“红妆”的新娘们就汇集在那里,让人们大饱眼福。

    文化名人翁辉东有一首竹枝词,则是吟咏元宵夜色食丁桌的:“元日谁家报出丁,分柑落粟报宁馨;捷音侧听新灯首,社宴鸡豚醉不醒。”旧俗潮汕凡生男孩者,元宵夜都要做丁桌(丁酒)请人,还要给亲友、邻里送大吉(柑),到土地庙拜土地爷(伯公)并报孩子出生时日。元宵夜为人操办丁桌者称“灯首”,俗叫“做灯头”。这些人食丁桌时狂饮暴吃,常至酩酊大醉。

    潮汕春天气温回暖快,春耕也来得早。虽然从春节开始,各种节庆与娱乐活动就接连不断:元宵赏灯、游灯、二月游神赛会、演戏,三月清明扫墓……但“种田如绣花”的潮汕农民是最勤耕力作,最懂把握种植季节而不误农时的。请看翁辉东“搬池涂”的竹枝词:“池边路侧叠如山,百甓(砖)寸阴修往还;最是农家丰垦植(粘土),为培嘉谷并霜柑。”农村池塘里黑色的粘泥,是农民最为珍惜的肥料。一般在年终农民“竭泽而渔”之后,开春就把池泥挖出堆在池边。经风吹日晒,泥土干裂,农民就像搬砖头一样将池土搬落田园,既是施肥,又改良土壤。

    潮汕农田春耕,主要是曝冬后的犁田、耙田、浸种、播种、育秧、插秧等,虽很忙碌,但农民并不因春天节庆和娱乐节目繁多而影响农事,反之,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加鼓舞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和劳动干劲。明代潮州知府叶元玉就有诗赞:“太守行春到揭阳,村村农妇事耕桑;道旁野老无拘束,笑指公家马足忙。”(《到揭阳》)把春天一派生机勃发,繁忙而又欢悦和谐的情景,融于诗中。

    潮汕山区的春天,却另有一番景象,请看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饶平的咏春诗:“古洞云深锁百花,香泉飞饮万人家,春风吹出越溪女,采摘山中待诏茶。”“待诏”是饶平西南面一座山的名字,该山四季百花竞秀,故又称百花山。山上有一山洞,称百花洞。据饶平县志载,百花山“土人植茶其上”。“越溪女”是指当地土著的妇女,她们在春天到来时就上待诏山采摘春茶。沐浴着春风的她们,点缀在百花争艳的待诏山上,使百花山更加色彩斑斓,充溢灵气。

    旧时潮汕农事较早,早稻插秧一般都在清明前。清明节到来时,那些过春纸的(潮汕扫墓称过纸,清明扫墓称过春纸,冬至为过冬纸)农民,就没有农耕包袱,轻松愉快地料理祭品,上山扫墓,怀念先人,祭拜祖宗。清道光潮阳贡生陈作舟有一首扫墓竹枝词:“寒食(即清明节)家家扫墓还,相逢同过伏龙冈;空山日落晚风起,飞挂纸钱多白扬。”这首诗也反映了潮汕扫墓不同于外地的习俗,就是扫墓的钱纸除了烧之外,还有一种没有金箔的细小长条纸钱,挂在墓身上。每条纸钱只用一小块泥粒或石子压在上面,有的甚至披散在坟身上,故有晚风起,“飞挂纸钱多白扬”状况。

    前人的咏春诗,既展现了潮汕人民春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咏赞了广大劳动者辛勤劳碌、艰苦奋斗的精神。

你是本文的第90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3-16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