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们对自然环境改造的一种技术性生产活动。在潮汕的建筑群中,不论庙祠寺院、民居村舍,还是桥梁津渡,无不体现了潮汕人精湛的技艺。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  “四点金”、  “下山虎”、  “爬狮”等等。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
    “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前厅和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蔡泽民的《潮州风情录》对“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格局和功能作了详细描写:“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洞,俗称“门楼肚”。进大门,中间是过渡厅,有道“反照”挡在正中。左右各一间房子,称为“前房”。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通廊前端各有一门通火巷,左廊的门便叫“青龙门”,右廊的门称“白虎门”,俗称为“龙虎门”。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厅的前后各由八扇桐门分隔。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天井的左右各有一爿南北厅,南北厅前后两端都有‘厝手间’,相接前后进的大房。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库左右有门通后包。主体建筑两边各有一列与它平行的房子称作火巷,由龙虎门及厝手间的内外子孙门连接主体建筑。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辆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枢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叫: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桐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桐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可在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故居”看到。
     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造型。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连同山墙、屋檐都用瓷来镶嵌。嵌瓷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一些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除了嵌瓷,还有雕刻,在建筑物的一些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所以,潮汕人无不自诩地说:  “潮州厝皇宫起。”
   澄海隆都又流传一句“慈黉厝皇宫起”,这句俗语脱胎于“潮州厝皇宫起”。这一座被誉为“岭东第一侨居”的陈慈黉旧居,是那些漂泊过海的潮人取得辉煌成就的标志。是潮汕大型民居宅院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庐”书斋,兴建的时间从清末延续到抗战前,这四座房子连成一片,占地25400平方米。相传,这座宅居卫有个专司开窗关窗的佣人,早起开窗,打开
所有的窗口已近午,下午三四点开始关窗,关完所有的窗,天也就黑了。这4座宅第在建筑格局上很有特色。它既紧密相联,又相对独立。“三庐书斋”是中古结合的别墅工建筑,3座大宅第是中西结合的“驷马拖车”式建筑。在大宅第内,居中的是中国式的“硬山顶”平房,外国房屋则是两层洋楼顶既有架梁盖瓦的传统结构,又有栏杆阳台的西式结构。在至高处还设置了望台,居高临下,总观全宅,便于防盗和防火防涝。宅第的主厅常是“四点金”房局,两侧火巷(也称双背剑)则仿北京故宫的东西格式,分成若干个小院落,构成大院套小院,大屋带小房的住宅网络,加上梯楼、天桥和通廊,迂回曲折,四通八达,甚至楼屋顶还有用红砖铺的人行道,上下相通,扑朔迷离,陌生人进去如入迷宫。
    3座大宅第造型相似,但又各有千秋。“郎中第”是双龙虎门、双庭院,大庭院前又辟有一附院。“寿康里”的外围,前面是栏杆式围墙,左右和后面是二层楼,形似马蹄。院中东北角特意建造一个优美别致的“小姐楼”,作为未婚姑娘读书住宿之处。“善居室”是特大型的“驷马拖车”式建筑,双后包,栏杆、阳台、天桥极多,是陈慈黉故居中最宏伟、最壮观的一座。  “三庐”书斋则小巧玲珑,别墅模式,外观秀丽,引人人胜。
    宅第的装饰,中西结合十分明显。如在古朴典雅的支柱或附墙柱上采用各式西方花柱头;数不尽的门窗既有中国式的方形,也有西式的圆形和拱形;门廊和窗套既有潮汕嵌瓷,也有西方的石膏泥塑;其装饰花纹有传统的“书卷”、花鸟图案,又有西式的几何图形。更令人诧异费解的是,在通廊石柱梁上将英文字母点缀于花纹之中。陈宅采用近百种釉面砖,巧妙地把各个门斗墙面、地面铺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宅中许多石木构件,件件均为艺术品,有浮雕、通雕,也有阴刻,有花鸟虫鱼、线条和花样。在该住宅的建设过程,他们十分注重质量,有不少地方因为质量不好,反复重修重建,因此,民间说道:“慈黉爷起厝,好慢孬猛。”
    如“郎中第”经历10年建成,其间就因质量不好,曾反复3次推倒重建。其后人也这样,现称“陈慈黉故居”中最为壮观的“善居室”,从1922年兴工后,其继建主人是陈慈黉的幼儿媳,她也因部分建筑质量不好,曾多次责令拆除重建;以致延缓丁期,至1939年还未完全建成,遂因日军侵占汕头被迫停工。
     人们在形容一处空间之大,多用“阔过开元寺”,可见开元寺在人们心目中有多宽阔了。民间有一则趣闻,说是几个赌徒在开元寺内金刚的手掌心上赌博,赌兴正浓时,官府就派差役来抓他们。当赌徒看到官府的差役在搜寻他们的时候,便纷纷躲进了金刚的耳朵里,差役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也搜不到他们。又有人说:在开元寺里,站在金刚的肩头,是摸不到金刚耳朵的。这些形容它有多宽阔,有多大的话,实则有夸张之嫌。
    关于开元寺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北宋庆历三年(1043)余靖所撰《开元寺重修大殿记》。这篇文章简单记录了当时开元寺的建筑规模。说: “寺之制……凡五百楹,为一郡之表。”到南宋咸淳五年(1269),林希逸撰《潮州开元寺法堂记》则说:“寺始甚雄,中有子院三十六。”开元寺最近的一次大规模重修印980年开始,到1985年,主体建筑的重修工程全部完成。
    现在开元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金刚殿(山门)、天王殿(二山门)、大雄宝殿和藏经楼。
    寺的头进是金刚殿(山门),面阔7间,72.56米,进深3间,7.5米,高6.925米。山门建成殿堂式,单檐歇山顶,两旁供奉金刚力士各一
     第二进是天王殿,面阔11间,50.5米,进深4间,15.77米,高9.85米,单檐歇山顶。天王殿的檐柱采用木石相衔接的形式,下部是八瓣圆肚形的石柱,上端是圆木柱直接墩立在石柱之上,而后檐柱和石柱之间,则垫有圆斗。楹柱有石覆盆式柱础。柱上安的多层圆形瓣式檐斗,层层叠叠,托着平梁、檐檀。殿中间有一个大佛龛,迎门朝南一面供奉大肚弥勒佛东西两边,靠殿壁供奉着四大天王。
    第三进大雄宝殿是建在高1米左右的殿基上,面宽5间, 29.80米,进深4间,高11.76米,殿脊高0.85米。宝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魁伟壮观。大雄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在这“三世佛”背面,供奉白衣观音菩萨和侨陈如、优波罗二尊者。东西两侧,分供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后的藏经楼,建在1米左右的基台上,面阔11间,广51.04米,进深14.295米,高11.75米。偌大的一座寺院,难怪众人都说“阔过开元寺”了(材料参阅黄挺《潮汕文化源流》)。
    潮汕水乡,河汊纵横,桥梁遍布。然而,在潮州,名气最大的莫过于198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济桥。广济桥的名气有多大?有一句俗语说:“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广济桥又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全长500多米。
     根据记载,旧湘子桥兴建于南宋年间,由于江心流急,桥墩立不起来,中间只好用小舟排渡。到了明朝,宣德十年 (1435),知府王源对湘子桥进行大规模重修。23个石墩全面加固,墩上加梁,梁上铺厚板,板上再铺砖。又在桥上建起 126间亭屋,亭屋间两边各建起12座楼台。江心急流的地方用 24艘船联成浮桥。嘉靖九年(1530)又把浮船改成18艘。清朝雍正三年(1725),又在浮桥两边的石墩上铸置了两头鉎牛镇水。在一次洪水中,有一只被洪水冲走,只剩下一只。因此,当时有民谣说:“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湘子桥的迷人之处,主要是这里的风景引人入胜。“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东面是峰峦起伏、郁郁苍苍的笔架山;西面是金碧辉煌的宫廷式城楼;北面望见七层的凤凰塔。在桥上远眺江面,急流滔滔,白帆点点,万鸥翔集,如诗似画。春汛时期,桥畔烟雾迷漾,波涛拍岸,飞花溅玉,白浪翻卷。面对如此美景,历代文客骚人难以遏制心中情怀,抒写了篇篇优美动人的诗篇。如清代揭阳郑兰枝《湘桥春涨》:  “汀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风光几拟到云霄。”大埔人杨潮彰的《湘桥》:“韩江春水涨遥遥,十八梭船锁画桥。鳄渚月明逢昨夜,凤台风静睹今朝。琵琶岸上留嫁韵,灯火江中乱暮潮。乘兴还如天上坐,玉人何处教吹箫。”
    不仅如此;人们还在这迷人的景色附会上更为迷人的神话色彩。虽然湘子桥的修建、扩建、重修都史载凿凿,人们还是喜欢用附会上“仙佛造桥”的故事,并且说,“湘子桥无日无神仙。”甚至连两只鉎牛也添上神秘色彩。  

你是本文的第6356位读者
来 源: 《潮汕俗语文化趣谈》
作 者: 王伟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