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仔花,开白白 最新 图1张

    苦刺一直被认为是潮汕独有的野菜。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这样记叙潮州这种奇特食物的:“苦菜一名苦刺,系野草之一种,丛生茂盛。清明时妇女儿童持小竿竹篮随打随拾,归来洗洁,与豆芽同煮。俗传食之可以清血解毒。”之所以要用小竿竹篮去打拾苦刺,一是因为苦刺是一种长着锐刺的攀援灌木,直接用手采摘很容易就被扎伤;二是采撷的不是苦刺枝头的嫩叶,而是从地面上冒出的新芽。这种笋芽一般有尺来长,俗称“苦刺心”或“苦刺箸”。打时要蹲至茂密的树丛下,发现刺心就用带钩的竹竿将它们钩搭出来,随手拾进篮子里。
    到了夏天,苦刺就开花了。潮歌《刺仔花》这样唱:
    刺仔花,开白白,
    大厝阿娘在挨麦。
    大姑舂,二姑簸,
    红车仔,纺绞线。
    另一首流传更广的《刺仔花》则这样唱:
    刺仔花,白披披,
    阿妹送饭到田边,
    保贺阿兄年冬好,
    金钗重重打一支。
    刺仔花,白抛抛,
    阿妹送饭到田中,
    保贺阿兄年冬好,
    金钗重重打一双。
    这两首潮歌都用刺仔花起兴,说明苦刺是潮地一种常见的植物,曾经伴随着潮人的先民走过了男耕女织,恍似《诗经》所写的牧歌式年代。
    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经常在田园或坟地见到长着苦刺的围篱。这些苦刺篱笆一般是人工栽种的,但过后就无须再去照管它们了——这意味着苦刺仍然是一种保留着野性的植物,最初的被插种,大概只能算是一闪而过的从良念头而已。
    撰写本文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与写蔗头龟类似的极困难的问题:需要确定它们的生物学分类和分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眼光,一种事物,唯有将它们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或更大的时空之中,才能够看清它的本质。以苦刺来说,我们只有走出地方俗称的谜团,才能弄清所面对的是哪一种野菜,哪一种植物。
    在旧潮州府范围内,其实还流传着不同的苦刺食俗。第一,在河婆等客区,苦刺心是客家擂茶的重要成分,常常与茶叶、花生、芝麻、芫荽、芹菜、金不换等一起被放进牙钵里擂碎了食用;第二,海丰有一种具有保健疗效的苦刺心茶,相传是明代莲花山鸡鸣寺的印真和尚所创,因此又称“印真茶”,实际是用苦刺嫩叶晒干制成的。
    在今天,印真茶的主要成分苦刺已经被确认为五加科的白簕了。根据《潮汕植物志要》和《汕头市植物志》记载,白筋别名三加皮,三叶五加,苦刺和三叶苦刺(潮汕)。因此我们已经可以断定,潮汕的野菜苦刺也是同一种植物。从药用的角度看,苦刺具有与同科的五加相类似的功效——这让喜酒的我首先想到了能活血除湿的五加皮酒。清明时节,用骨汤和豆芽煮一碗苦刺心尝尝山野的味道,算得上是一种幸福吧?

你是本文的第2509位读者
来 源: 《潮菜天下》
作 者: 张新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