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人从出生到成年,从上学到结婚、生子,从喜庆婚宴到丧礼送终,都有一套礼仪。许多儒雅人家家中还专门抄录有《家礼纂要》类的礼书,以备家用。以此强化和谐氛围,凝聚人心。 潮汕是一个礼仪之邦,深深地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生活在那片秀美的土地上的潮人,民风古朴淳厚,崇尚孝悌,敬祖孝老,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和合群凝聚力。他们大都同姓、或亲邻聚集而居,由血缘、地缘凝聚而成,团结互助,共同抗拒自然灾害,克服种种困难。潮人宗亲观念强,凝聚力大,对外尤其表现得团结,其历史渊源就在于此。由此,潮人社会的家族和家庭均将礼教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族有族规,家有家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从上学到结婚、生子,从喜庆婚宴到丧礼送终,都有一套礼仪。许多儒雅人家家中还专门抄录有《家礼纂要》类的礼书,以备家用。以此强化和谐氛围,凝聚人心。 直至现在,潮汕民间还盛行出花园的风俗。潮汕人出花园,不论男女,到15岁(虚岁,实际是14周岁)那一年,孩子的父母亲都要为他(她)举行“出花园”仪式。时间一般在农历3月~7月择日举行。孩子15岁那一年,孩子的父母亲首先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求神问卜,选定一个与孩子的生辰八字没有冲突的日子作为出花园的日子。如果算命先生说该孩子出花园与孩子的生辰八字相冲,就不宜出花园,便另举行简单仪式。出花园的时间,大多固定在七月初七(七巧节)举行,少数选择在七月十五(中元节)。 潮汕民间出花园的礼仪程序,依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体的程序是:出花园那一天,出花园的孩子要穿外公外婆新缝制的新衣,脚着外公外婆赠送的红木屐,显得潇洒成熟,并躲在屋子里,不能踏出家门。 清早,孩子的父母便把预先准备好的猪内脏,包括猪肠、肝、肚、肾、心,各取一点点煮成猪内脏汤,并下点糖,让孩子吃下。寓意有两种说法:一说小孩到了15岁,要“换肠换肚”。意思是说,要抛弃不成熟和肮脏的东西,增添新的知识,以成人的姿态出现;二说寄意祈望小孩长大成人后有“肚内”,即知书识理,明白事理,懂得忠孝节义,待人有度、成熟。猪肠、肝、肚、肾、心,都是猪腹里取出来的,潮汕俗语称“腹内”,衍生语称“肚内”。 将三牲、果品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筊竻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父母指点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就撤去,以后就不再拜公婆神了。 出花园咬鸡头的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据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碰见一位老人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副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鬓。”那位老人要求路过行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张红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子,对曰:“牝羊颚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对得好,对得好!便将公鸡送给他。林大钦抱着大公鸡回到家里,其父亲高兴极了,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还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拍拍大钦的肩膀说:书中只有黄金屋,书中只有颜如玉,要好好读书,争取以后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那以后,潮人就认定孩子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像林大钦一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让他(她)咬鸡头。 孩子出花园,请客送礼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家的亲戚,要送礼物。出花园那天的午餐,备丰盛菜肴宴客。孩子家的乡里“亲人”(指祖宗同一房头的“房脚内”人)、邻居、“老大”(乡里中的长者),要备“粿仔”(沙河粉,上面盖上一张染红的,切成四方形,用上汤做成沙河粉汤)馈赠,以此来酬谢亲朋、长者对孩子的关爱。 除出花园外,潮人还有嫁女、娶媳妇、生孩子满月、丧礼等风俗。这些礼俗,看来繁复,但却很有文化含量。潮人把知书识理的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渗透于人的一生。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礼仪来调节人际关系,对构筑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是有积极作用的。待续
|
你是本文的第1266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01-11 作 者: 陈汉初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