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地人爱上潮菜,都是从一碟热辣鲜美的炒薄壳开始的。的确,作为潮汕一种价廉味美的大众化海味美食,薄壳诱人的色香味让海内外食客回味无穷。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知道薄壳是怎么来的。在薄壳一年中最肥美的收获时节,昨天,记者特地奔赴我市盛产薄壳的濠江区凤岗村,和当地村民一起下海“洗”薄壳,用镜头记录下村民“洗”薄壳的艰辛场景。

    清晨5点,当城内人还沉浸在梦乡之时,凤岗村不少村民却已经忙开了。因为今年薄壳市场行情不错,男村民都起早贪黑下海“洗”薄壳去了,女人们则在岸上分拣薄壳。海边车辆来来回回络绎不绝,将一袋袋刚上水的薄壳运往各地市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乘船离岸10多分钟后,记者来到凤岗村盛产薄壳的“海上牧场”。宽阔的海面上,收获薄壳的船只不时可见。运载薄壳已经20多年的船老大老郑告诉记者,在我们船只下面的海底,就是一片片的“薄壳田”。据了解,凤岗的薄壳名誉南粤,自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有滩涂养殖业,其中薄壳养殖的历史最为久远。目前,该村薄壳养殖场有数百亩,每年盛产的薄壳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至珠三角乃至港澳一带,成为各地群众喜爱的美味佳肴。

    鲜美的薄壳十分诱人,收获的艰辛却出人意料。登上一艘普通的“薄壳船”,记者看到,通常情况下,一粒小小的薄壳,从收获到上市至少要经过四五道工序,其中主要是“割”、“洗”两道工序,而这也是两道最费劳力的活儿。由于薄壳是群聚生活,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着在泥沙中,因此收获时须有“特技”———船要停泊于海面上,采割者潜入海中,两手握割刀网兜,憋气,倒悬,用力割薄壳推入网中,浮出水面后把薄壳倒入系在船边的大竹箩,由箩中的人用脚来回扫搅洗去海泥留下薄壳,至潮涨时满载而归。

    记者发现,为使身体更容易沉入海底,不少潜海割薄壳的人身上往往会绑着一个铅带加重分量,但这样一来,自身的体力付出也增加不少。今年62岁、已是爷爷辈的郑锦光老人告诉记者,他已有近50年的“洗”薄壳经历,每天从早上5点多开始下海潜水“割”薄壳,一直要干到上午10点多才收工。据介绍,在一些水深近3米的海底,收割薄壳的人一潜一浮,一天下来重复可达一二百次,这对体力的要求可想而知。而在船上大竹箩里“洗”薄壳的人也不轻松,两脚需不停轮换做水平横向的扫搅运动,以此踩去覆盖在薄壳上的海泥,一到夜里两脚经常酸痛。

    虽然“洗”薄壳的艰辛超出人们想象,劳作中的村民们自始至终却有说有笑,海上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笑声。也许,正因为“洗”薄壳的艰辛,铸就了村民们的耐劳和坚毅。所以,对村民们来说,除了担心台风和市场行情不好影响收成外,再重的体力劳动也难不倒他们。

你是本文的第156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08-09-04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