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快过年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那年的滋味年的气息就从喜洋洋的灯笼里慢慢地溢出来。春节前一两个月,炮台桃山村村民谢木英家中就堆满了“灯笼坯”,房梁上晾满了做好的灯笼,做好的灯笼将销往远近村镇。每年春节或元宵前后,便有客户早早来订做这种用竹子和纸做成的传统灯笼,或悬挂于屋檐下,或悬挂于庙宇内,或是迎神赛会时用。辞旧迎新的时刻,潮汕乡间仍有挂起传统灯笼的习俗,既象征着团圆意义,也有辟邪的古老作用。 谢木英做灯笼的手艺是祖传的,家中三代都干这活。这做灯笼是慢活,不仅要有技巧,还要有耐心。谢木英介绍说,做一个灯笼得经过六道工序。首先得将买来的灯笼坯(即是用竹子编织成灯笼形式的骨架)多余的篾头剪去,把这灯笼坯鼓捣得外观圆整平洁,然后就开始糊灯笼了。这做灯笼最重要最考人功夫的环节就是糊灯笼,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已印上大红“囍”字或“千子万孙”、“长命富贵”、“财丁兴旺”等字样的细棉纸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浆糊刷平,裱糊的纸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谢木英说,糊灯笼下手要轻要快,要不灯笼表面就显得一片脏乱。糊好棉纸的灯笼放在屋外空地晾干,若遇到阴雨天则要在家生火把灯笼烘干。待灯笼晾干后,第四道工序就是刷上桐油,桐油要刷得均匀,待桐油阴干后,就得给灯笼钉上可支撑的“灯笼脚”,等钉子钉好了,装上“灯笼脚”,一个可供悬挂的灯笼才算大功告成。若是天气好,做一支灯笼,整个流程下来,半小时就能好。 这挂灯笼还有学问在里面:大门楼挂有“囍”字的大灯笼;喜灯、屏灯要上桐油;做白事挂的灯笼不上桐油;还有写上姓氏的“字姓灯”等等。而除了春节元宵时订灯笼的较多,平常也就一些做红白事的,或新建的祠堂、庙宇需要时来订,活也不多。做灯笼是缠人的活,邻近乡里也就三几户人家会做。而且随着社会风尚的改变,平时能用上传统灯笼的机会也不多,使得这门手艺更是日渐式微。谢木英说,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愿学这门手艺,出外做生意去了,家中还在读书的小女儿耳濡目染的,也能打打下手,会帮忙干一些在灯笼上画花、钉“灯笼脚”等细碎的活。“我的父亲继承祖业,我呢,是子承父业学了这门手艺,到了下一代,他们哪还愿学这个,这手艺恐怕是慢慢地要失传了。”谢木英叹息地说。 或许,许多传统的风俗、传统的手艺正在被简化,正在渐渐地远离我们,但传统文化的精髓依然还在,就像那或是用纸、竹子或是布、塑胶、铁线做的形状各异,品种丰富的灯笼,悬挂在大街小巷、楼上廊下,在这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带给人们团圆的喜悦和美好的希望……
|
你是本文的第1324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8-02-02 作 者: 黄鹂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