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二届潮州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作为该旅游节的重头戏之一——与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的潮州广济桥(又称湘子桥),在历经3年的修复之后,也于当天竣工并重新对游客开放。该桥恢复了明代时期的12座楼阁和18座亭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再现梁舟结合、重瓴联阁的华丽风姿。

    大桥800余年 独领风骚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原名康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全长518米,横卧于滚滚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壮丽迷人。

    该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初筑石墩1座,置大船86只,架舟为梁,拴以大绳,原本是一座水上浮桥。但在建成几年后,桥被洪水冲毁,后来重修时在西岸建起了第一个桥墩,从此以后不断向江心修筑桥墩,历史上关于广济桥的修缮记录就多达24次。至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始建桥墩24座,桥墩、桥梁均以巨石砌成,桥中间以18只梭船连成浮桥;明朝嘉靖九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广济桥因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8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对亭台楼阁,还有2只牛分东西镇水,兼作经商店铺,故自古就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美称。

    1988年,广济桥为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潮州古城楼和古城墙被视为潮州文化的象征,有“湘桥春涨”一景之说。

    多方合力 共襄修桥大计

    风雨沧桑。800多年来历经洪水、台风、地震以及遭兵火焚毁、飞机轰炸等天灾人祸,时至清末,广济桥上的楼台被毁坏殆尽,桥体已经残破不堪,部分桥墩也出现淘空、倾斜与沉降现象。风雨的剥蚀,岁月的斑痕,使广济桥当年风姿黯然失色。

    多年来,潮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虽经多次抢修和加固维护,但仍难排隐患。随着潮州供水枢纽工程的建成,韩江水位上升,广济桥难以通航,桥墩也淹没于深水之中,修复工作困难重重。

    2001年3月,潮州市作出全面修复保护广济桥的重大决策,成立了“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机构,并邀请全国文物、古建专家和海内外德高望重的潮籍乡亲为顾问,受邀的李嘉诚先生、陈伟南先生、饶宗颐先生以及罗哲文、杨玉柱、吴庆洲等著名文物专家欣然接受聘请,共襄修桥大计。

    2002年2月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及省长卢瑞华等领导考察了广济桥,李长春赞赏广济桥维修方案,并赞同广济桥维修“还是恢复原状好”。2002年5月,潮州市正式委托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接广济桥勘探和修复设计任务。7月份完成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国家文物局在8月份组成专家组莅潮召开广济桥维修方案现场评审会。12月份,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修复工程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2003年5月,潮州市提出把全面修复广济桥作为“打造潮州文化品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并以“修旧如旧”及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工程分为两期实施修复,先后完成固墩清基、钢桥拆卸、梭船架接、桥面敷铺、亭台楼阁筑砌等工程。

    凝聚民力侨心 广筹资金

    修复广济桥是保护历史文物的重大举措,对于发展旅游事业,提升城市品位具有深远意义。修复工程浩大,需资金近亿元。修复资金通过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支持,地方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措,为修复工程提供支撑。

    2004年3月25日,备受瞩目的广济桥维修工程捐资仪式拉开帷幕。当晚的潮州体育馆灯火辉煌,嘉宾云集,高朋满座。潮州市在这里举行第二批荣誉市民授荣、广济桥维修工程捐资仪式暨《情系潮州》大型文艺晚会。海内外潮籍乡亲及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关注,踊跃捐资。晚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不仅扩大了影响,而且激起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热情。

    修复古桥,功在千秋。当晚,获得海内外潮人和社会各界人士认捐的款项达3400多万元。其中,港澳及海外潮籍乡亲认捐的有:李嘉诚先生认捐楼阁六座720万元,谢国民先生认捐楼阁四座480万元,陈伟南先生认捐楼阁一座120万元,郭丰源先生认捐楼阁一座120万元,谢贤团先生认捐亭屋一座80万元,泰国、香港和澳门的潮州商会、同乡会也纷纷捐款……民营企业家认捐亭屋一座的有:黄金松先生80万元,蔡瑞义先生80万元,管楚彬先生80万元……潮州市个人捐资1万元以上就有80多人。此后还有众多的市民陆续从几百元、几十元捐出自己的心意……广济桥维修建设资金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精雕细刻 展现明代风韵

    800多年的古桥要重修为明代启闭式浮桥,不仅需要对桥墩进行维修加固,而且需要恢复石梁桥面及桥面亭台楼阁。因而,在修复中需要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讲究实用和耐用,讲究明代艺术和特色,修复细部和色彩需要保持朴素自然,以展现古桥古色古香的明代风貌,建筑施工面临着挑战和考验。

    修复后的湘子桥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天下,呈现着特殊风格的造型艺术,成为一道风韵迷人的风景线。迈进湘子桥上的“廿四楼台”,但见楼台亭阁各异,鳞次栉比,相映成辉,蔚为壮观;其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古朴典雅、飞檐起翘、斗拱梭柱、清盈秀美;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尽显简朴的明代建筑风格;恍如玉宇琼阁,让人目不暇接。

    广济桥闻名遐迩,除桥身独具匠心外,还有一批名人文人通过语言艺术提升其文化品位,阁匾楹联成为了广济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修复后的湘子桥楼台亭阁的匾额楹联制作精雕细刻,如奇观、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等匾额引人入胜;而饶宗颐先生撰写的楹联“广川利步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明朝吴仕训撰写的“腾露夜过峰顶月嘶风晓逐海门潮”等精彩诗句让人浮想联翩。每个洲楼台亭阁的阁匾楹联各具不同风格,古风古情犹可见,浸透着诗情画意,飘逸着情景交融的浓浓书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使风光蕴含无限的情趣。

    自古以来,广济桥一直是了解潮州的窗口,体现潮州风貌的景观。正如《重修广济桥碑记》所书:“是役既成,万众欢:喜风华之重睹,庆梓里之奋扬。杰阁云连,炫江山之妍丽;长虹波漾,利来者之观瞻。从兹而后,文物获妥善呵护,名城展独特风姿,此固吾潮之荣光,亦民族文化之福祉也。”

广济桥简史

● 广济桥始建于1171年(宋乾道七年),由潮州太守曾汪“造舟为梁”拉开修建广济桥的帷幕,此后历任州官主持修建。史上曾称为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
● 1435年(明宣德十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重修,在桥上建起12座高楼,每楼东西各一匾,而称为“廿四楼台”。该桥更名为广济桥,成为既具交通功能又有浓烈地域风情的交通桥、商业桥和观光桥,桥面上建屋宇、设商铺,可供人喝茶、饮酒、做买卖,也可在楼阁上赏景游玩。
● 1503年,知府丘其仁修桥,“立东西二亭,南北增右栏”,并将原来的24舟减为18舟。称“十八梭船”自此始。
● 1724年,知府张自谦铸二只牛。
● 1842年,一只牛被大水冲走。自此,有“二只牛一只溜”的民谣。
● 1958年对广济桥进行全面维修并撤去“十八梭船浮桥”,改为两个钢筋混凝土高桩承台双柱式桥墩,上架三孔钢桁架,使全桥贯通。改建后的广济桥曾称跃进桥。
● 1959年4月1日,全桥修建落成通车,有史以来汽车第一次通过广济桥过江。
● 1977和1979年,先后将桥面加宽为双车道及行人的大桥。
●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广济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9年4月30日,韩江大桥建成通车,此后广济桥改为步行桥。
● 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了“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邀请全国20多位文物、桥梁专家参加会议,就如何保护和修复潮州广济桥进行了科学的论证。
● 2001年3月,潮州市决定修复保护广济桥,并成立维修广济桥委员会。
● 2001年7月,潮州市正式向广东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并于当年12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 2003年10月20日,潮州广济桥维修工程开工。
● 2007年6月18日,潮州广济桥修复庆典举行。

  

你是本文的第2363位读者
来 源: 《世界潮商》第16期
作 者: 姚文金、柯贤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