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在大吴村采访,记者在村里不仅听到大人在说泥塑,连一些小孩子也对其略知一二,而那些从事泥塑的艺人,侃起泥塑来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从他们如痴如醉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对泥塑行业的痴爱及谙熟。

   “泥人”大师侃泥塑

   今年61岁的艺人吴光让是大吴村一位普通农民,是大吴泥塑第二十三代传人。他自幼跟随祖、父辈学泥塑,痴迷于此行业,后得名师指点,技艺大进,并把泥艺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他说泥塑工艺品质量好坏、价值高低首先取决于原料。

   原料主要是泥土,要采用地下1.5米左右的粘土。此泥土粘性好,不含沙子,柔软性能好,制成的工艺品自然不容易生裂缝。成为土坯模型之后,拿到太阳底下晒,不能晒得太干也不能太湿,要掌握干湿度。晒干之后,才放到炉里烧。烧泥塑特有讲究,燃料要用谷壳,不能使用明火,要用阴火慢慢烘烧。烘烤两三天后,就可出炉上色抹油彩。这样几个来回后,泥塑工艺品就做成了。

   谈到为泥塑工艺品上油彩等工艺时,吴光让还谈到,泥塑行业与书法、水彩画、人体骨络学、戏剧文学等各门类学科有共通之处,也即必须要博学,所有相关的知识知道得越多,做起泥塑活来便能得心应手,也更能上一个档次。他举了一个浅显的例子,如塑一个“关公”,就必须知道其外貌是:丹凤眼,卧蚕眉,红脸,美髯飘飘,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另外还有脸部略呈长方形等等。知道了这些,塑起像来自会栩栩如生。“关公”是红脸,钟馗应该是黑红脸,连鬓胡子,眼睛暴凸。潮剧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乌衫”等人物应烂熟于胸,干起活来才不会捉襟见肘。

   侃起泥塑来头头是道的吴光让其制作的工艺品包括戏剧人物(如老生、小丑、花旦)、露天水泥雕、墙壁浮雕等,外观独特,多姿多彩。其作品远销泰国、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商家的好评;在潮汕周边地区的一些佛寺、瓷厂、家居和商铺可见到他的泥塑作品。现在,吴光让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大吴泥塑由来已久

   大吴村的泥塑历史,沿革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其艺术造诣大多都是终日在田中劳作的泥腿子们,用自己脚下的泥土,寄托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泥土艺术。700多年来,大多大吴村人以泥塑为营生,他们祖祖辈辈捏泥人、制泥人,与“泥土”打交道,手艺一代代传下来,技艺也一代代得到提高。早期的泥塑作品,表面粗陋,纹路粗疏,外观较土气,整体的配搭也不很协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凝聚了几代大吴村人心血与智慧的泥雕臻于妙境,许多泥塑工匠妙手“点泥成金”,也使自己声名远扬,其作品成为四乡八里人家的珍藏,有的还成为家底厚薄的写照。至清光绪年间,大吴村的泥塑行业达到鼎盛时期。在那段村人引以为荣的时期,大吴村的村前寨后、房前屋尾,男男女女做泥塑,谈泥塑,买卖泥塑,行家里手,多不胜数,商贾往来,好不热闹。其作品有的被北京博物馆收藏,大多被收藏于台湾省的国立博物馆。泥塑,成为当时大吴村人的主要经济支柱。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吴村的泥塑行业有一段时间出现萎缩的迹象。但村里的泥塑工艺美术师们把这一绝活一代又一代传授下去,使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现在大吴村大师级的泥塑艺术家更是人才辈出,泥塑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彩塑艺术作品比赛中获奖,其事迹不时见诸媒体。至今,大吴村的泥塑艺术已经形成一个“推陈出新,纷呈异彩”的局面。2004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大吴村“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被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你是本文的第949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11-30
作 者: 尤小年、谢文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