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古村落调查、认定工作的组织单位———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于11月中旬来到澄海区调研古村落的申报工作。罗学光参观了莲下镇程洋冈村和隆都镇前美村,认为这两个村申报为“广东省古村落”条件充足。

    程洋冈古文化积淀深厚 程洋冈,潮汕人俗称“大娘巾”,因其风光秀丽名闻粤东各地,历来为文人骚客观赏之胜景,更因其该村蔡氏祖传中医妇科而名播遐迩,尤其在医学不甚昌明的半个世纪前,全国各地来此问医寻药者众。

    原澄海博物馆馆长蔡英豪向罗学光介绍说,程洋冈为宋代凤岭古港所在。当年韩江流经潮州城至此出海。现有人口6000左右。相代南北朝已有民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首住俚族人,以打鱼为生,继之有柯、钟、麦、章、洪、郭聚集,并于唐代建凤岭宫,供奉南越王赵佗和孙思邈真人。宋代黄、蔡介入,北宋太平兴国丁丑(977年)创永兴街市集,凭凤岭南峙自成港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几次出土红头船巨桅及外销外运沉积港口的宋碗及其他瓷器。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古航道出土程洋冈窑生产的出口酒杯、瓷枕等文物。

    程洋冈有凤岭古港摩崖石刻、丹砂古寺、陈遂临江寨等古迹名胜。大榕树遮阴的村道,令行人心旷神怡。一个几千人的村庄现存祠堂10多座,庙宇7座,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程洋冈村地灵人杰,1000多年来中科举、走仕途之人多不胜数,在各个领域中有成就者更是群星灿烂。清代宰相刘墉、清代最后一位状元蔡元培都与程洋冈人结成知交,据说蔡元培还在程洋冈逗留了一个多月之久。

    现在的程洋冈,依然村容整洁,人气旺旺,生机勃勃。

    前美村居富丽堂皇

    提起建村于元代的隆都镇前美村,潮汕地区的很多人就会记起很有建筑特色的旅游点“陈慈黉故居”。事实上,现在开放的“陈慈黉故居”,仅仅是整个建筑系列的一小部分。华侨实业家陈慈黉家族在前美村中的建筑系列有郎中第、善居室、寿康里和三庐等四大宅第,共有厅房506间,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10年破土兴建,历30年才基本建成,工程规模浩大,建筑格局既有民族风格和潮汕农村住宅艺术特色,又融合西方建筑优点,如加盖层楼,提高窗户尺度,让其居所更采光采风等等。陈慈黉家族故居,古朴典雅,又有洋气,富丽堂皇,是潮汕农村罕见的住宅群。当地文化人陈作畅先生向罗学光一行介绍说,陈慈黉家族的建筑系列开了当地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之先,周边村落有钱人家后来的民居建筑,很多仿效这种风格。

    除了陈慈黉发达后兴建的故居系列,该家族的祖屋永宁寨,也是颇有特色、颇有观赏价值的古民居,已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前美村里还有很多吸引人们眼球的民居,如古色古香的“文园”等等。

    前美村的一位领导人告诉罗学光,前美村是很有旅游产业开发价值和潜力的。古时候,这里“绿水绕村郭”,把前美四个小村接连成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溪道被填了。他们现在已有重凿河道引水的动议,如果能付诸实现,前美将更美,是一个“舍南舍北皆春水”人间胜境。

    古村落文物失窃或破坏严重

    罗学光在调研时发现,古村落的文物失窃或破坏严重。前美村一座祠堂的大门石鼓最近被人偷走了,而另一座祠堂的门厅石檐下一对石狮子在一夜间被人偷撬走了,檐下结构出现裂缝。澄海区博物馆馆长蔡绍喜告诉罗学光,他们在最近的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程洋冈村有一个唐代大石香炉,交代看庙的人说,应该好好看护这个石香炉。再过几天,他们再次过问这个大石香炉时,却被告知:此物已不翼而飞。

    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各村都时有发生。离休干部、老文物工作者蔡英豪先生对此痛心疾首地说:“潮汕古村落的文物是全体潮汕人民的文化资源和财富,大家都有责任来保护好。”

    “两个村落让我大开眼界”

    罗学光参观了上述两个村落,并亲自拍了很多照片。他对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澄海博物馆等机构的负责人说:“程洋冈和前美这两个村落让我大开眼界,它们都有条件申报省级甚至国级的古村落。它们有相对独立的自然聚落;建村历史悠久;村落民居与宗祠、庙宇在建筑风格及其建材、装饰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传统风貌;有较完整的姓氏族谱、村史记载以及历史文化实物保存完好;民间文化丰富,民风习俗的活态民间文化仍能较好地保留与传承。

链接

古村落认定的意义

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今年启动的一个子工程。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城乡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中,一些地方只顾高速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民间文化、文物的保护,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损失。今天,在建设文化大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不能让古村落在地图上被抹掉,几千年的岭南文化不能湮没。要让传统的优秀文化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建设相融合,以科学发展观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广大农村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以中国传统品格为基础和科学发展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民间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代代流传。

你是本文的第143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11-25
作 者: 鄞镇凯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