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汕濒临南海,峰峦叠嶂,明清年代,这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常有海盗山寇,昼伏夜扰,劫掠四乡邻里。为了加强防护,其时凡海防边哨,府衙城垣,或乡村山寨交通要塞之处,都建有可供瞭望,及报更示警的治安安全防范哨楼。民间称为更楼。 哨楼结构坚固,形式多为方形或圆形,多有楼层,楼上周围墙壁开有窗口以便于瞭望、观察,近代还设置有专供架设枪炮的枪炮眼,故后来也有称为碉楼或炮楼的。目前,在潮阳、普宁、澄海个别地方仍常可见到这种碉楼。建国后,这种昔年遗存下来的建筑物常作为乡村民兵聚集的处所,故群众多称为民兵楼。 解放前,更夫夜间的责职是治安巡逻和为乡民报时,以更楼声为讯号,称为敲(扣)更。通常一夜间分为五个更次,上半夜七至九时为头更(亦称初更),凌晨三至五时为五更(亦称尾更或收更)。 解放前,潮汕乡村一般都组织有更夫队,以地域范围大小及居住人口多少而确定人数,通常是一二十人,由乡、村长或保长指派乡间体力强壮者担任,有的还配备有枪枝弹药,夜间轮流执勤,每半年或一年逐家逐户按人口和耕种面积收取定量的稻谷或现钱,作为更夫的生活报酬和夜餐费用。 更夫夜间集中在更楼栖宿,扣更时,把更鼓挂在背上或颈部、骼膊之处,穿街过巷巡回敲打。有的更夫因责任心不强贪睡而误过更次时间,群众称他“失更”。 千家万户安睡着的人们,听到更鼓声,除了知道时间之外,更重要的是闻鼓报更便是“平安无事。”俗话说:“做贼一更,守贼一夜”。偶有发现盗贼,更夫马上敲响杂乱无序的鼓声,则叫“打乱更”,此时,更楼内也立即回应响起大鼓和苏锣,互相呼应配合,警告着人们:“大事不好了!千万警惕。”盗贼耳闻锣鼓声声,会惊慌失措,陷入四面楚歌,走投无路的困境。 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解放后,乡村夜间已渐渐不闻更鼓响。有趣的是“今夜扣更”却成为当今人们值夜班加强治安保卫的代词。
|
你是本文的第866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7-05-15 作 者: 彭锦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