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祖,原是一个普通民女,名字叫林默,于宋太祖建陵元年(公元960年)3月23日诞生于湄洲湾莆禧半岛南端的港里村。因其聪明大胆,乐于助人,在海上搭救众多的渔民、船民,且事亲至孝,好学医道,为人治病,深受乡民爱戴。宋太祖壅熙四年(公元987年)9月9日在湄洲岛卧牛山“羽化”,年仅28岁。 妈祖在世时,当地人就称她为神女、龙女。从宋徽宗封她为“顺济”开始,历代皇帝又封她为“夫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现在被称为“海上女神”(河神)。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皇帝命莆田地方官春秋二祭妈祖,并编入礼典。 妈祖宫,现多称天后宫,是纪念妈祖的庙宇。据调查,从湄洲岛卧牛出第一座妈祖庙(初建称神女祠)至今,全国除西藏、青海外,海滨、河畔都建有妈祖庙,多达五千多座,其中台湾岛有1500多座,居各省之首。 众所周知,现在的潮州人绝大多数都是“外省人”的后代,且多为避战乱而到此“南蛮”之地。其移民中转站有南雄珠玑巷、宁化石壁乡、福建莆田,而以莆田移入者居多,故常听乡人说:“先人迁自莆田”。而潮州民居门楼额匾现仍可见到“莆田旧家”、“九牧世家”(迁自莆田林姓的自诩)。由于地域接近,人缘紧密,妈祖文化很早就传入潮州,成为具有特色的潮州文化组成部分。自宋代以来,潮州府就建有不少妈祖宫,仅韩江北堤、东城墙及南堤顶江滨一带就有10多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思妈宫位于北堤老灰窑旧址堤脚,从潮州府城的变迁及村落的拓展,思妈宫应建于东门天后宫之前,即元初以前的南宋甚至北宋后期。因这一堤段时常崩塌,传说妈祖曾降灵护堤,使百姓免遭洪水肆虐。为怀念妈祖的大恩大德,百姓遂在此建思妈宫。尽管宫已早毁,但此处习称思妈宫码头。 北阁天后宫位于金山北坡山麓的陈厝楼附近,今仍存“海不扬波”四字石刻,每字高90厘米,宽75厘米,笔法浑厚,气魄雄壮,相传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二十一(公元1756)年为天后宫题额,为潮州名人刘存德拓刻于此。 石门斗妈祖宫原是一座潮式爬狮式单层木石砖瓦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宫前有两根盘龙柱,门口两个石墩竖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因与潮人出洋始发港石门斗码头相伍而存。故有寓意妈祖依仗天威,使下属耳闻眼观,庇护出洋赤子一路“慈帆平安”。现仅存龙柱残件和两个石墩。龙柱残件由市博物馆收藏,两个石墩现收留于思妈宫码头用灰固定于临岸沙滩。 上水门妈祖宫原址约在光华戏院西北侧,因建光华戏院而迁徙,后毁。此宫的妈祖形象很像观音送子,慈祥的妈祖双手抱一男婴于怀中,两边站着金童玉女。由于该祠早毁,仅为民间老人传说,故此宫建造年代规模均无从考。 竹木门妈祖宫原址在竹木门外,为一小型“天后宫”。据说其宫小却很灵验,塑的是治病驱邪的妈祖像,塑像前面有骑着麒麟手执玉如意挎于肩上的童女,两边站着四大天王,两扇大门各写着“神荼”、“郁垒”四个大字,整个庙宇反映了祛邪扶正的主调。此宫于50年代因有碍交通而拆。 东门天后宫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是潮州郡城唯一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宫,该宫此次因防洪通道拆迁重建。前为二进二层木石砖瓦结构的潮式庙宇建筑物,宫门正对城楼西北侧,宫与城楼仅隔几米。 下水门天后宫在门外东北侧,宫前有龙柱,墙为赭红色,建于清末民初,为潮州工艺达到顶峰造极的精品,集石雕、木雕、瓷嵌、壁绘、灰塑、金漆之大成,工艺繁复细腻。据长者回忆,其工艺价值论其全能方面,当在现存之己略黄公祠之上。且因其占地面积较大,故显得富丽堂皇,蔚为壮观,为潮州天后宫中之最典雅者。该宫坐北朝南,宫前有“东海红日”题字照壁和戏台,惜因60年代建工商局时拆除,使我们失去了一个研究潮州工艺发展的活标本。 凤凰洲天后宫为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弘历为感恩妈祖神威护朝庭使者赴硫球封晋于不难,晋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的诏令沿海府县建天后宫之产物,且是为了保留元代风貌东门天后宫而择地另建的新宫。该宫除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之外,因与奎阁立于凤凰台之左右,民间且有妈祖佑助潮州学子读书聪明,连登科甲之说。此宫几毁几复,此次建凤凰洲公园已全面修复。 江滨天后宫除以上较有代表性外,还有中闸街天后宫、南门三妃宫、桥东宁波寺等,这里就不一一罗列。由于年代跨度大,且有官建民建,史载民忆,其数量迄今还未说出个准数者,但其宫庙集中,几乎涵盖了自宋至清末民初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和艺术风格,且造型奇特,几乎把潮州九县一府天后宫的内涵全部反映出来,是潮州人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也是潮州人祈望天下太平,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愿望的体现。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