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同时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我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广济门城楼自民国重修以来,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和自身的老化,隐患日益严重,该楼部分混凝土结构出现爆裂、露筋、锈蚀,部分木结构出现蚁蛀、劈裂、糟朽、沉降,走廊凹降,屋面开裂渗漏,1994年已鉴定为局部危房。近年来,市文管部门先后组织实施抢救维修,虽初步控制险情,但隐患未能根本排除。特别是去年4月和7月,遭受暴雨和台风袭击之后,该楼部分屋架坍塌,残破情况尤为严重。再加上古城墙和其它城门已修复竣工,广济门城楼黯然失色。很显然,修复广济门城楼,势在必行。
  
  市政府对广济门城楼的修复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广济门城楼修缮工程领导小组。由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市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根椐市领导小组的具体部署,市文管办认真做好东门楼修复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为此市文管办委托市建筑设计院承担该楼修复设计工作,并严格要求设计人员必须遵守古建筑修缮的原则,加强对广济门城楼现状进行认真勘测,同时参照有关的历史资料,制订维修方案。去年6月和8月,领导小组邀请成员单位负责人和市部分文物文史界专家学者,对东门楼的初步维修方案进行论证,提出设计意见。维修方案上报省文化厅后,得到了大力支持。去年11月,省文化厅组织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吴庆洲为组长的专家组亲临东门楼现场勘查,并召开论证会,对维修方案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今年初,该维修方案正式获省文化厅批准。
  
  根椐省厅批复的维修方案,广济门城楼应按明代的建筑风格进行维修,而不应按现状维修。因民国廿年重修时,对该楼作出了全面改建,把原木石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与木材的混合结构,首层地面降低,低于两侧城墙顶海漫,并形成门洞上的拱形地面,前后吊脚楼跨出城墙外,如遇洪水,容易倒塌,还有四面玻璃窗的近代装饰;面宽、进深、城高、楼高不合理等。
  
  鉴于以上实际情况,广济门城楼应落架大修,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按照三层四檐歇山顶型制,恢复1931年重修前的原貌;修复的依据是清代《潮州古城图》和有关的历史文献,并参照同期的明代城楼建筑,即城台恢复原高,但不加厚,保持东门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二楼的水泥承重柱恢复为石柱,三、四楼仍用木柱,恢复木石结构,取消水泥结构;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式做,拆卸构件经甄别后尽量利用,以保存更多历史信息;瓦面、墙体、地面、石质、台阶等表露部分不直接使用水泥;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体现潮州古建筑特点和城防建筑粗犷的风格。同时还拟在各层增加对联、牌匾、历代潮州贤达之士的简介等内容,以提高广济门城楼的文化内涵。

你是本文的第1459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2-07-18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