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仓”是一个地名,几乎意溪及周边地区的人都熟悉它地处韩江北桥东边,意桂公路的上津沙坝园。“麻仓”,名字有时代的来历。
   上一世纪60年代末,意溪供销社从通往意东路与意桂路十字路口沙坝园,建了一个农副产品收购站,建站初期,意东路(属安凤公路路段)向南向北各1公里,意桂路向东2公里还没有一间铺户。建了这个站,每年仅收购麻皮就达60万斤,还有大量的麻籽、生柑、木薯粉、马铃薯等。
   麻皮具有军用价值和民用价值,如巨量的麻袋需要大量的麻皮,要有大量的麻皮必须大量种麻。
   70年代初,社会物资缺乏,粮食紧缺,肥料紧缺,政府为了鼓励生产及大量种麻,便出台种麻奖售肥料政策,刺激社员生产积极性。
   意溪公社在下达五大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强调一定要种好黄麻。社员承包种麻,把奖售的肥料指标换回生产队的粮食,集体得肥,社员得粮,两全其美。因此四乡六里很快掀起前所未有的种麻高潮。
   河内某生产队,当年种了6亩黄麻,收干麻皮约7000斤,以每百斤奖售尿素指标20斤,(当时中国尿素靠日本,挪威进口),可获奖售肥料1400多斤,大大缓解生产队种粮缺肥的紧张。
   那时代,意溪供销社收购站,每年收购黄红麻季节,连续5年两个黄麻仓库,每个面积300平方米,体积1500立方米,全被麻皮、麻籽堆满了。“麻仓”这个名字便为当时当地群众叫开,也越叫越响。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废去农副产品统一收购,“麻仓”再没有堆放 皮等农副产品。可“麻仓”这个地名还依然成为四乡六里的叫称。追溯历史,这里未有麻仓是一片沙坝园,周围2平方公里还没什么建设,而上津人在此种上一片桃树,地名曾叫“桃园”。
   如今,“麻仓”地处韩江北桥桥边,又是几条公路的十字路口,成为交通要道和商贸的集散地。
    

你是本文的第1417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04-18
作 者: 卢锦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