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许氏,百家姓外的复姓
提起潮汕的复姓,人们自然要点到“欧阳”、“夏侯”等,但“巫许”复姓恐怕就无人提及。地处凤凰山东南麓的饶平县坪溪镇(现并入浮滨镇)上社、岭头两村的众多村民,世代都是“巫许”为姓,至今已经六百多年历史。但是“巫许”这一复姓不要说《百家姓》没有收入,就连1996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和前不久出版的《潮汕百家姓》都没有记述。其实,当翻阅坪溪《巫许氏族谱》,很快便会发现“巫许”复姓的由来。 元朝末年时世混乱,饶平县隆眼都樟树下(今澄海隆都镇樟籍村)人许大安(1322至1394年),从小就避居饶平县浮滨镇五祉乡巫厝姑丈家。姑丈和姑母视为己出,尽心抚养,大安长大后还为他娶妻立室。元至正十年(1350年),许大安拜别姑丈姑母,携妻谢氏一起迁徙至坪溪上社乡定居,开山种田,蕃衍子孙。许大安时时告诫子孙:“所谓姑饲侄,有因然也。故不忘其所生,亦不废其所养,巫许并存,而效前人之复姓,生养同服。”于是从他的儿子木稳(1352至1413年)开始就使用“巫许”复姓,后裔子孙无论是居住上社,还是移居岭头,甚至出祖他乡,都是以“巫许”为姓,世代相传,以遂祖愿。 巫许氏子孙秉承祖训,开山垦荒,艰苦创业,基业日益壮大,人口不断增长,派下各房子孙先后在上社、岭头建有追远堂、明德堂、继述堂、永思堂等大小宗祠共19座,祠堂门榜都堂而皇之写着“巫许宗祠”四个大字,十分显眼。十二世祖巫许天锡、巫许大亦、十三世祖巫许河赞先后于清朝康乾年间迁居台湾,其后裔现遍布桃园、淡水、新竹、台北、基隆等地。清代中后叶,上社巫许亚琰、巫许亚鲁、巫许景贤3人先后往南洋谋生,都成为当地有名的港主。据上社村老人许炳枝介绍,无论移居台湾还是出祖南洋,只要兴建祠堂或同乡会址,他们肯定会在显眼位置写上“巫许”二字。无论在内还是外出的子孙死后的墓碑也都用上复姓“巫许”。 迨至新中国成立后重新登记人口时,当时人民政府的干部认为外面没有这个姓氏,“为方便起见”,登记造册时全部改为姓“许”至今。许炳枝老人告诉说,尽管现在身份证、户口本等都写着“许”姓,但子孙们都没有忘记自己世代姓“巫许”,村里每逢传统活动,都会用上“巫许”姓氏。 生杨死金与隆祖公祠 揭西县凤江镇赤竹坑村“隆祖公祠”派下的族众,在生姓杨,死后的墓碑和神主都写明姓金,故有“生杨死金”的说法。 三百多年前,饶平县隆眼都(今澄海隆都镇)后溪乡有一对金姓兄弟从后溪出发,几经辗转来到揭阳县凤湖赤竹坑(今属揭西县凤江镇)定居下来,开始繁衍生息。刚开始,由于周边聚居者都是姓杨,一些杨姓人经常藉助人多势众欺负金姓,金姓族众于是决定继续迁徙。杨姓的族老闻讯之后一面批评无理取闹的族人,一面劝说金姓族众改姓融入杨姓大家庭。 然而,改姓加盟杨氏家族的金姓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去世了墓碑和神主便都恢复金姓。及后,随着派下族人日益增加以及经济好转,他们也跟其他姓氏一样兴建宗祠,基于上述的原因,宗祠门榜既没有标明姓杨也不写姓金,聪明的主事人给祠堂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隆祖公祠。 桃李赖,三姓同居一村 水果的俗谚中有一顺口溜叫做“桃李柰,油甘柿”,“桃李柰”三者历来亲如一家。龙湖区外砂镇历史上也有过“桃李赖”三个姓氏,而且同居一个村落,因此谈及姓氏,人们总要提及这三个姓。 据李厝村现年80岁老人李友桂回忆,桃李赖三姓比较集中的居住在李厝村的油麻园和下园一带,历代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桃赖二姓人口锐减,最后一位姓桃的人大约在文革后不久去世,外砂从此再也没有姓桃的人。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