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潮汕大家庭中各姓人数相差很大。最大的陈姓超150万,林姓也过100万;最小的姓则只有一户甚至一人,汕头大学教授隗芾便是其中的一姓。
    隗芾教授近年从《隗眼看潮汕》的角度,相继出版了一组反映潮汕传统经济文化通俗丛书,提出了《潮汕四十怪》,有些文章还见诸报端,给一些“只缘身在此山中”见怪不怪的潮汕人揭开新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直接或间接认识隗芾的潮汕人,却反而觉得隗芾教授也有不少带着怪味令人难忘的故事。
                       故事之一:  “鬼府”和“卫逵费夫”
    隗(音卫、逵、归)姓在潮汕极罕见,在全国也是小姓。据《辞海》释:隗除姓外又是古国名,故址在今湖北秭归东面,公元前634年为楚国所灭。芾(音费、夫)小貌,是树木的小枝叶。隗芾,在潮语也有两个读音:  “归费”或“委忽”,与普通话差别不大。所以,在一些会议上,即使与隗芾教授多次见面的人,经介绍之后名字老是讲不清记不牢。一些喜欢开玩笑的朋友干脆给他起了个绰号“鬼府”,说这样还较好记。而隗芾教授对他的名字难记难读似乎也有同感,还接上朋友的话头,幽默地补充一桩亲身经历的趣事:
    1990年,隗芾到新加坡参加一个研究汉学的学术会议。到会的除中国和东南亚等有关国家的华人学者外,也邀请日本的汉学家参加。当隗芾到会向秘书处领取文件时却扑了空。一查,才知道被日本一位名字与隗芾雷同的汉学家误领了。因为隗芾两字中文都有两读音,直译成英语便是“WEIKUI FEIFU(卫逵费夫)”。这本来是一件极小的插曲,但会议有关人员却因为自己工作的疏忽而郑重地向隗芾教授道歉,而隗芾并不介意,却称赞他们办事实在认真。
                       故事之二:姓源来自正白旗
    其实,在仙头大学的学术殿堂里,一贯刻苦认真办学的还是隗芾教授自身。为寻找家族得姓的源头,他在本族家谱失传的困难情况下,多方搜集、查证、校正得到的资料,编理出隗氏家族的简单图表。从这简表中,可上溯到隗氏10代以上的祖先是满族正白旗,祖籍是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红石砬子村;上溯到康熙、顺治、皇太极和清太祖努尔哈赤。明万历11年(1583年),努尔哈赤用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逐步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落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八旗制度。正黄旗、正白旗的地位最高,许多侍卫皇室的亲军翻在这里挑选;正白旗后来有不少成为世袭的贵族。现在,从努方哈赤的画像上、仍可以见到他明显隆起的鼻梁骨。这个特色基因代代相传,隗芾是正白旗第十代也不例外。但隗氏得姓不过100多年,是第七代隗芾的曾祖父隗得贵才开始冠上隗姓。在此以前是:多隆阿、都蓝保、军获青尔图、军获寿青等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姓和名很难区分和记忆,也没有明显规律可寻。
    隗芾的父亲是自由职业者,母亲是古文教师,都在40年前去世;兄姐多是教师或工程师,都已在外地离退休。隗芾有子晓非、女晓雅,虽从父姓,但已在京广定居。目前,只有已在中学教师岗位上退休的妻子梁雅文,作伴度晚年。
                        故事之三:伏枥志千里
    晚年,对隗芾教授来说,根本与“闲度”、  “消遣”的词不沾边,倒与不断耕耘、不断探索、忘记年龄、忘记作息时间的字眼紧密相连。他告诉记者,他生于1938年一个士族家庭,不良出身使悲剧缠身,年轻时想“进步”结果却“不许进步”。196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进入东北文史研究所,本想一心向钟泰等“老国粹”学习,尚未得其精髓便被一起“横扫”,到“五·七”干校从事打渔、伐木、制砖、运输等劳动五年。1978年“不惑”之年才开始研究工作,真正学术生命只有20年。他带着紧迫感说:“要尽快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
    隗芾教授三房两厅的居室——也是全天候工作室,几乎没什么空间,都被书籍填满了。除了部分是自己著作外,更多的是各种门类的参考书。还有一架配套颇齐全的电脑。退休之后,隗芾从海洋文化角度研究潮汕传统文化,并致力于潮汕文化的普及工作。他夜以继日地在这“斗室”默默耕耘,终于在短短数年中结出了《潮人与海》、  《潮人与神》、  《潮人与市场》和《潮汕导游》等一批新硕果。可是隗芾总觉得不满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博而杂,不够深,样样通,样样松。”这种永远不满足于取得成就的精神,正是他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一种比学术成果本身更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其实,隗芾教授的著作甚丰,有些还相当精萃。他主编我国第一部《中国喜剧史》,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出版项目,填补了空白。他所著的《古艺拾萃》,得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先生的鼓励支持并为之作序和题写书名。他主编120万字的《中国名胜典故》一版再版,1万4千多册销售一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编写《中国名胜掌故大典》,奔走全国,组稿改稿,眼底出血,视力下降,仍手执放大镜,一字一句地审改近200万字的原稿,为辞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不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永不言歇精神的写照么?!

你是本文的第1113位读者
来 源: 《潮汕百家姓》
作 者: 陈泽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