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进入腊月,“灯笼村”———澄海市隆都镇前美村又忙开了。在该村下底园片区,随处都可见织灯笼、写灯笼、漆灯笼、晾灯笼的人。
“灯笼村”不寻常 在下底园老人组,我们遇到了正在做灯笼的老人陈映为,他现年78岁,儿孙都成家立业,日子过得舒心。然而老人就是闲不下来,终日与灯笼结伴,虽说年近八旬,但做起灯笼来依然手脚灵活。一把笨重的“厚刀”在他手中变得十分轻巧、听话,不一会儿便削出一大捆薄薄的竹篾来。这是制作灯笼第一道工序。 陈映为老人聊起灯笼来如数家珍。做灯笼是前美人祖传拿手戏,做的灯笼一直在潮汕地区十分出名和畅销。老人回忆,他刚刚满7岁,爷爷就让他学做灯笼,老人说他亲历灯笼的起落沉浮。1945日本鬼子投降那年,各家各户都张灯结彩庆祝,灯笼几乎日产日清,整个下底园家家户户都做起灯笼来,前美人在店市开的“阳利”、“景成”2间灯笼专卖店当时成为商业旺铺。1950年,潮汕解放那年,灯笼又一次成为抢手货;“文革”期间,灯笼销声匿迹;改革开放20多年来,灯笼村越做越红火,灯笼被祈求吉祥的人们高高挂起,“灯笼村”也再次声名鹊起。 三代人做灯笼 “灯笼村”自然少不了专业户,最有名的当数陈清淮一家。陈家三代人人都会做灯笼。腊月和正月是灯笼生意的旺季,也是老陈全家最忙日子:儿子少杰削竹篾,老伴编织灯笼胚,孙子炜跃粘贴灯笼纸,老陈自己领衔写灯笼,儿媳和孙女母女二人则负责晒灯笼、漆灯笼等工序。正月头,他们祖孙三代经常兵分三路,进村入社摆摊设点现写现卖。一家子就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把一枝枝青竹变成一盏盏灯笼,自家的平房如今也变成两层楼房。 “灯笼村”出名人 “灯笼村”更少不了灯笼名人,名声最响的是陈修煌,近年不少媒体曾报道过这位年过九旬的“灯笼老人”。当我们来到他家时,老人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们,香港豪涌村村民从新闻上知道前美灯笼,日前他们派员专程上门定做5对大号灯笼,用专门包装箱装运回香港高挂,前美的灯笼如今也出境了。据老人介绍,“写灯笼”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前美人都把制作灯笼说成“写灯笼”。应我们要求,老人随手挑出中号灯笼,左手握住灯笼脚,右手捻着毛笔,只见他笔毫顺行,灯笼逆转,异向同步运作,一柄笨大的毛笔在老人手中变得灵气活现,不用多久,一个斗大的“陈”字和“忠顺世家”、“财喜登门”等字词跃然纸上。老人说,待笔迹晾干后再漆上桐油,便可出售。见我们看得入神,老人叫他最小的孙子也来“露一手”。这位正读高中的小伙子抱来一盏大号灯笼,正字八经写起来,无论是书写方式还是提笔姿势,就是点横竖撇,落顿起收,都跟他祖父如出一辙,一根香烟时间,一盏大号灯笼便告完工。 “正月点灯笼”,这是潮汕农村传统习俗,风俗的沿袭自然使前美人写灯笼这门古老艺术代代相传。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