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竹扎技艺高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和朋友一起到澄海西门蔡锦城收藏室欣赏一些奇石收藏品时,无意发现其壁橱中摆放《柴房会》、《井边会》、《打鱼杀家》等一件件精美的纱丁作品,原以为这些也是爱好收藏的蔡锦城从别处收集而来的,殊不知在一番闲聊之后,才得知这些精妙绝纶的纱丁作品就出自眼前“五大三粗”的蔡锦城之手。
    蔡锦城笑着对记者说,他的纱丁技艺不少是得益于祖传的竹扎功夫。据介绍,今年50多岁的蔡锦城是祖传纸扎竹扎技艺的第四代传人,过去澄城老字号“永茂纸扎店”就是其祖先创办的。抗战以前,澄海商会筹备大型庆祝活动时,需要制作“珠海镜清”4个4米多高的立体大字,分别安排四家纸扎店制作,蔡锦城的曾祖父就分得一个进行纸扎裱糊,如期送交澄海商会参加庆祝活动。正是有了祖传纸扎制作的氛围,蔡锦城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勤奋好学,也学会了“糊、扎、画”的纸扎基本功。1972年,蔡锦城进入澄海西门国画贝雕工艺厂工作,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学了国画、书画装裱技术;1972年至1973年,蔡锦城到澄海县文化馆,先后参与在澄海、南澳、汕头举行的“农业学大寨展览”的布展工作;1974年至1980年,蔡锦城分别到澄海县竹具乐艺厂和澄海县竹器工艺厂从事竹灯罩、竹帽、鸟笼、壁灯的设计工作,其纸扎、竹扎技艺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闭门造车”制纱丁
    蔡锦城年青时从事工艺设计工作过程中,经常与澄城纱丁制作师傅接触,好学多问的蔡锦城先后得到陈有业、陈木浩、蔡炯南等纱丁老师傅的指导,掌握了纱丁的各项制作技术。
    蔡锦城说,澄海纱丁以用料和用途不同分为纸纱丁和布纱丁,通常以传统戏剧中的情节为创作题材,纱丁人物身高在25厘米左右。制作过程,首先要根据剧情中各种角色的胖瘦大小和动作形态进行造型,俗称“做纸胚”;接着按各种人物身份的需要配上文靴、武靴、宫鞋、工鞋等,再包贴上白丝靴鞋底和饰线;然后根据剧情给人物穿贴上各种袍袄、马甲等服饰,要按照各种姿态动作对衣纹、衣褶进行动态处理,达到合理逼真的程度。纱丁手的制作也很有讲究,男的色彩用淡丹、女的用白色;形态有兰花手、指手、握拳、握器具等等,用细铁线卷上薄纸造形后补胚上色粉制成;纱丁身上所贴的龙、凤、狮图案和寿字,以及花草、花边等锑纸花边图案,不但能增加服饰的美感,又能反映出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其制作难度最大,需要磨好1毫米至lO毫米直径的各式钻具,在钻的过程要掌握好力度,避免钻头折在木砧里,影响锑纸的图案质量。为各式人物贴上头科、宫帽、闸头鬃、凤圈等各式发型也是纱丁制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人一看就知剧中人的身份。而纱丁的道具、坐骑的配置和背景的制作,要求制作者不但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还要有“寸人尺马”等比例、造型的精湛制作技艺。总之,澄海纱丁是一门综合性高、涉及面广的制作艺术。
    正是掌握了如此之多的制作工艺,蔡锦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独立创业,在生产民间工艺品出口东南亚的同时,也制作纱丁出口创汇。而现在收藏室中陈列的《穆柯寨招亲》、《京城会》、《双凤朝牡丹》、《麒麟》等10多件人物和动物纱丁,都是他在忙里偷闲制作而成的精品,他一直从未对外展示。    
   “动物”制作显身手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2000年2月金秋联谊会期间,在汕头林伯欣国际会展中心广场表演的《双龙抢珠》动物舞蹈中两条各50多米长的巨龙和今年初澄海西门举行的大型“动物”大巡游中,色彩艳丽、八面威风的50多米长巨龙也是出自蔡锦城之手。  
    蔡锦城说,得益于祖传的竹扎技艺,他不但对动物制作“熟门熟路”,对大型宫灯制作也是特别拿手。他清楚记得,1985年,汕头市举行了大型的灯会,汕头市市政府、司法局、妇联、金砂乡及部分街道,纷纷找上门来,请蔡锦城制作鱼、虾、蟹、花鸟、瓜果等宫灯。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蔡锦城如期完成了惟妙惟肖、大大小小共200多件的宫灯制作任务,然后用多辆汽车送往汕头参展。这次大型的宫灯制作,让蔡锦城的竹扎技艺得到充分的发挥。    

你是本文的第1806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艺网
作 者: 陈耀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