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我和一帮文朋笔友来到了澄海隆都龙美村,瞻仰了状元先生第。

    秋日的太阳,暖暖的,柔柔地照拂着大地,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畅意。历经近500年风雨侵蚀的状元先生第,依然气势不凡,坚挺地屹立着。尽管它有点孤寒,有点落寞,显得苍老、古朴,然而沐浴在秋阳下,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丝丝的暖意。状元先生第门前的两棵古榕树,枝繁叶茂,在秋风中飒飒作响,向我们诉说着林大钦与他的恩师黄石庵的故事。

    林大钦是潮汕历史上的少年英才。他的老师名叫黄石庵,澄海隆都龙美村人。黄石庵是一个贡生,一生从事私塾教学。他有两个妻子,发妻为官塘陈氏,次妻为梅浦邹氏。黄石庵为人厚道,乐于助人,他在海阳县山兜林村私塾执教的时候,林大钦常常踯躅在学堂之外,流连忘返,黄石庵怜他清苦好学,允其倚窗傍听。塾里有个成绩低劣的学生,自从林大钦在他那个窗口傍听之后,受其指导,成绩大有提高。有一天,林大钦代这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文理通顺,比拟贴切,词藻华丽,令黄石庵拍案叫绝,大喜过望,遂破格把林大钦带进学堂,正式收为免费入学的弟子。过了一段时间,黄石庵回乡执教,又把大钦带在身边,除在课堂上谆谆教导之外,晨昏必亲督其学业。两个师娘,也视大钦为子侄。大娘做饭烧菜,抚爱有加;二娘聪颖,常常帮助夫君辅导大钦。在黄石庵全家的关怀下,大钦攻读四书五经、文献史牍,进步神速,吟诗作对,样样精通。

    林大钦跟随恩师黄石庵,如是数年。一日翁万达岳翁来请黄石庵任教,黄石庵推荐林大钦前往。经过应对,翁万达岳翁十分满意,不但允其留教,还被纳为女婿。生活环境安定之后,林大钦发愤苦读。1530年,二十岁时参加乡试,其文《论李纲十事》,因“崇论闳议,证例充实,文句慷慨激昂,读来忠愤感交”,而备受关注;二十二岁时,赴京参加会试,被录为第十二名进士。是年三月参加廷试,在《廷试策》中,他指出时政“冗员、冗兵、冗费”的三大弊端,提出“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等八项主张,被誉为“根极政要之说,明切时务之论”,深受嘉靖皇帝赞许,被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林大钦中得状元之后,立即派人驰书黄石庵,请恩师到京畿聚会,畅游京城名胜。随后又邀恩师面君。嘉靖皇帝戏问黄石庵:“欲教状元郎,卿家有何妙诀?”黄石庵正襟回答:“天也,命也,非吾力所能及也!”嘉靖皇帝见其有先贤之风,谦恭有礼,进退有度,遂赐进士,并下旨敕建“状元先生第”。于是林大钦派出人马,星夜兼程,回乡“先建先生第,后建状元府”。林大钦派出人马建先生第之事,黄石庵并不知晓,在京之日,大钦山珍海味敬奉恩师,历时数月。黄石庵回梓之时,先生第已迄立在村的东面。门首最高处是御赠双龙直匾,书“敕建状元先生第”。横额是由林大钦亲书的“黄氏家第,门人林大钦题”,两边对联为“状元先生第,进士世范家”……

    缅怀着先贤的历史,看着眼前不善修缮的状元先生第,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酸涩之情。珍贵的御赠匾文,贤达的题书,已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留下的仅有门首的对联。这座状元先生第,三进建筑,廊庙之风,两边是纤陌小巷,小巷里遗留下数十间破旧的小屋,仿佛在印证着它曾经的辉煌。推开这些小屋,一种异样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历史的尘埃,飘浮着厚重的苍凉,似乎还能隐隐约约地听闻到琅琅的读书声。

    走进状元先生第,正厅的8条圆柱形石柱,依然屹立不倒,方方正正地矗立着,向我们倾吐着林大钦与状元先生第这段厚重的历史。这些圆柱形石柱,华丽、壮观,配上屋檐的雕梁画栋,更显气魄辉煌。站在状元先生第的内院,我的心中翻腾着一股难以抑止的激情,古代儒士名流,淡薄名利,事亲至孝,事师至尊的风范,令我肃然起敬。庭院幽深,繁茂的角樱花开得绚丽多彩,在这被岁月遗忘的角落里,暗香浮动,洋溢着一种灵气。

    我无语地抚摸着有些残旧的壁梁,一股冰凉冰凉的感觉透入我的心扉。看着眼前这座古建筑,我感概万千。古迹犹存,古景不再,抚今追昔,不禁令人心中怆然。

  

你是本文的第177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6-12-20
作 者: 许建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