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汕胜迹石泉岩,位于潮阳城北翠微岭麓。这是依山辟寺,以“石”和“泉”为观光主题的幽雅而清净的岩胜。寺院始建于大明天启年间,在历史长河中经历兴废。及至民国初期,在南华禅寺大德虚云长老力倡并亲自主持下,寺院得以复兴。 石泉岩枕翠微岭而扼木鱼山,藏泉石之灵妙,揽龙首之风云。今天,国运昌盛,信众虔诚,石泉岩香霭环绕,慧灯长明。大雄宝殿清净而庄严。庭院里,古榕参天蔽日。榕阴遮护下的苔痕,苍苍郁郁。主人精心培植的盆景,虬劲而古朴,使静谧的梵宇充满着活跃的生机。 年轻的主持释道鑫法师和蔼可亲,他对佛教的正确理解来自深远的修养。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酷爱诗、书、画,亲近善知识。寺院里所悬的联匾,皆出自名家笔墨。我们与道鑫师谈及潮汕民系供奉祖先习俗这个话题时,他说,这是我们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传承孝文化的一种表现,应该弘扬…… 登临石泉岩,是令人值得珍惜的机缘。 初入山门,首先迎宾的是“石”和“泉”。寺前一片开阔地,沿山麓罗列着形态各异的花岗石,至于它们象什么就安凭你的领悟了。但是,这些亘古不语的巨石,似乎都深藏着玄妙的禅机。这里有一个更奇特的景观———挂壁泉,这是一块巨石,石面平削,泉眼于石面的正上方,涓细的泉水从石头里经龙嘴流出,历劫而不绝。在唐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诗人吟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千古绝唱。然言之所及,乃泉水从石头上流过。但这里的泉水是从石头孔里冒出来的。石面上除了此泉眼之外,并无其它缝隙。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头里能流出泉水来,这可令人百思而不解…… 据说在某个年代,有一天,雷电交加,豪雨如注。一个扫雷由地脉经石心横贯而出,于是,泉眼打通了。古人又刻意地在石面上雕琢出一个龙首,泉眼处正好是龙嘴。一幅口吐流泉的猛龙下山图景,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所谓鬼斧神工,天人合一,此是也。 不言而喻,“石泉岩”这个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在寺院宅基和开阔地因高低差形成的斜坡处,是一方精心设计营造的放生池。池子呈圆形,四周是石壁,上面布置着横向的层石,底部才是真正的池子。池中站立着观音大士的塑像,庄严而慈祥。阳光下,一群巴西龟安逸而自在,它们早已忘却在西半球遥远的故乡。放生池内配以七彩灯光,电动喷泉,体现了一种生动的现代手法。放生池是佛家宣扬慈悲为怀、鼓励信众奉善的一个极好的处所。此外,道鑫师在艺术体现上,充分突出了“石”和“泉”这个主题,使其与周围景致协调吻合。他说,我们要崇尚大自然,保护好自我环境。石泉岩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生命力,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有它的灵性和妙趣。我们不要随便去改动它、破坏它。但是,在我们用人为的艺术手法来点缀自然环境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宏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道鑫法师让我们参观在池子上方的围栏。这是由二十四屏石雕组成的,出自福建名师之手。内侧雕刻着四时花鸟,外侧则是流传千古的二十四个孝道的故事。道鑫法师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从社会上获得了许介川先生的《二十四孝书画》这本书,就决心要把它在石板上刻成浮雕,予以发扬光大,世代相传。佛家与孝道,有着内在的联系吗?记得净空法师说过,世界上不论那个宗教,都把孝道放在重要的地位。他说,我们把孔子、耶苏……都看成是菩萨,我们都要亲近他们。 《二十四孝书画》作者许介川先生,字许彦。1961年生于书画之乡———福建诏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长。许介川先生在文章《用笔墨传播孝道》中这样写道:“1992年,我到深圳闯荡,为了事业和生活,难得见到父母一面,最长的一次甚至有两年多没能回家看望父母。而在电话那边,父母的牵肠挂肚使我觉得于心有愧。正是《二十四孝人物画》刻划出的二十四个感人肺腑的孝道故事,在不断激励着我的书法创作,而且让我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出版并推广二十四孝故事的欲望。”以王素《二十四孝人物画》册页为版图,许先生以其造诣最深的正书为主,穿插行书、行楷书写原文,作到多样又统一。因此在书法形式、格调、墨法、意境等诸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个性。 许介川先生用笔墨传播孝道,在社会上引起共鸣,人们通过这些传播,找到了不应失去的美德,认识到“孝”存在的社会价值。《二十四孝书画》在道鑫法师脑海里引起共鸣,他将其演化成不朽的石雕,永铭在人们心田。笔者深感于怀,遂以文载之。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