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缕缕出谁家,岭海烟风缭翠霞。应是文坛浮雅座,共将蟹眼沧龙芽。

    这是诗人、剧作家李志浦先生书(送郭马风)老师的茶诗,也是潮汕文人雅士饮茶的概言。其实在潮汕地区,不论各个阶层的人以各自的形式,都喜茶品茶、嗜茶论茶。

    最近,拜读郭马风老师的《潮汕茶话》一书,倍感亲切、得益匪浅。该书将潮汕地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表述得透彻又生动有趣。全书分:全民嗜茶、茶叶生产、工夫茶具、工夫茶艺、工夫茶道5部分。作者掌握大量资料,“全民嗜茶”一章,记述了潮人嗜工夫茶的趣事,让人从其中悟出茶与人、人与茶的人生哲理。

    以前潮人嗜茶,主要是用福建闽北闽南的乌龙茶,潮汕地区茶树品种少、产量也少。解放后,才逐步引进福建黄旦、毛蟹、佛手、铁观音等品种,也改良本地的品种。郭老师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再到福建武夷、安溪和本地饶平、凤凰等地茶山进行考察,请教了茶叶专家和茶农之后,才写出了许多有史料价值和生动有趣的文字来。同时,配以许多图片,使得这本茶书图文并茂,极有文献价值和可读性。“白灶青当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清泉战水声,寻常饥渴外,多也养浮生。”这是清初岭南诗人陈恭尹对潮州工夫茶的赞美。清代以来,潮州枫溪附近生产的白泥小砂锅,其嘴小流短,底阔平稳,柄圆稍长,很适宜工夫茶烧水之用,与红泥小炭炉配套,甚为出色。

    在《潮汕茶话》中,对工夫茶具的发展历程,郭老师都有详细介绍。平时,他有机会出外,都注意各地的茶具。他曾到紫砂壶的产地宜兴,专门了解紫砂茶具生产,也到本地枫溪的茶壶作坊访问,了解茶具生产全过程。他送几把枫溪清代茶壶名家老安顺第三代传人章燕城父子制作的茶壶给我,后来,他知道我又转送给了他人,感到可惜,我也很感歉疚。1996年4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行理事会,饶宗颐先生在赴汕头大学途中,与同行的人闲话工夫茶时,说:我有一独联:“大工夫小工夫一样工夫”。要求潮汕高明应对,并解释说,潮汕人喝工夫茶有不同层次、不同境界,一是大工夫,一是小工夫,普通喝工夫茶是小工夫,也有一套不同茶具,如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还是小工夫;大工夫却是除此之外更加讲究的包括哲学、宗教、思想修养、文学艺术等内涵的茶道。饶老的话,让郭老师体味到了茶文化的意蕴,在与报社联办的一次活动中,求得很多优秀佳对。其中“人有道茶有道同求有道”和“人品正茶品正同求品正”分别获特等奖和三等奖,使人们提高了对潮汕茶文化的认识水平。《潮汕茶话》书中,郭老师还引经据典,从唐代的《封氏见闻录》,宋代的《茶经》及《神农食经》、《华佗食经》,现代茶圣吴觉农的《茶经述评》,以及本地学者的论著中,细读研究,读出了自己的体会,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

    从文一生皆遵命,也无芳草无雅花。老来街边卖咸杂,菜脯咸菜兼贩茶。

    郭老师这首致文友茶友的打油诗,让我感到很奇妙。他离休十余年来仍孜孜以求,一生从文,有多种著作,特别对潮汕文化情有独钟,并进行调查研究。就茶文化来说,他还有十多万字未能出版,如《名人文化人与潮汕茶文化》、《品泉问井诗文题刻》、《工夫茶杂说》、《论潮汕工夫茶的再提高》、《两岸共捧一杯工夫茶》、《武夷问茶记》、《安溪寻芳记》等(有的已登载于报刊),现在仍在继续撰写一些课题。

你是本文的第125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01-21
作 者: 洪锦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