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阳滨临南海,山水秀丽,八景各具奇观,历代士宦、僧侣、骚客络绎抵赏,乘兴挥毫,留下诸多墨迹华章和动人轶事。 唐名僧大颠云游天下,独爱潮阳。贞元6年,他见棉城东岩峰伟壁峻,石怪洞奇,古树盘错;拾级登高,又见远处川明海阔,帆影点点,觉得此乃修身胜地,遂创建白牛庵。相传,建庵期间,大颠见水乏草萎,遂以锡杖卓点石头。顷刻,石裂甘泉涌,且长年不断,是称卓锡泉,白牛庵也称卓锡古寺。清,士宦陈作舟特以景名“东岩卓锡”为题赋诗咏赞。 唐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悉海门大湖(俗称龙潭)有伏龙,能兴云雨。为祈求风调雨顺,造福黎庶,韩愈先后到大湖山祭大湖神,留下祭文3篇。韩公爱民如子,百姓同钦,宋代遂于湖边湖神庙左侧建《韩文公祭》碑纪念,上刻祭文3篇。清《潮阳县志》载:“潭边有石若梯,委蛇而下,俯视不测:又有石若车盖,状如罗经,上恍书六十甲子,遇日朗风微,潭澄浪静之时则现,然不可逼而视也。”真是神乎其神!明知县沈淙曾赋《大湖晴波》赞咏,景取沈诗之名。 韩愈本是大儒,任潮州刺史期间却与大颠情长谊笃。韩愈奉调离任时,专程到灵山寺与大颠惜别并赠官服。灵山寺南侧留衣亭乃为纪念这一儒释情谊而建。灵山寺位于铜盂塔口山麓,唐贞元7年大颠创建。大颠于此传法门弟子千余人且在此圆寂,葬于钟形舌镜塔。灵山寺文物众多,舌镜塔、留衣亭、拔木坞、千丛果、写经台、开善藏、祝圣碑、白石槽合称灵山八景。明名士吴仕训曾赋《灵山留衣》赞咏,景取吴诗之名。 宋高僧来逻云游至小北山脉,见麻田山风景独秀,遂建长生院。麻田山位于金灶镇金沟岭上,山形如蟹,俗称蟹山。其两侧分脉如蟹脚拱伸,中钳夹谷。伫立蟹口平坡,蜿蜒起伏的大北山、宛如虹练的榕江、村簇点点的榕南小平原尽入眼帘。相传长生院落成,遐迩盛名。宋翰林侍讲吴宗统之子、行文卓越举孝廉的皇宫教授、岭南有名游士吴复古也前来进香游览。因受灵秀风景吸引,吴复古在此隐居读经并创建远游庵。苏东坡贬谪岭南时,吴前往拜访。苏作《远游庵铭》并书“听泉石”、“复古桥”字幅赠送。现字幅石刻尚存。明知县沈淙曾赋《麻田紫气》赞咏。“且说此中堪避世,几寒紫气未应收”便是其中佳句。景取沈诗之名。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率兵抗元,转战江、浙、闽、赣、粤入潮。为寻帝舟,文公到海门登滨海巨石眺望,因不见小帝旌旗,叹息顿足,被顿巨石即裂成莲花瓣奇观。莲花峰由此得名。清《潮阳县志》载:“闻之土人云:每岁六月昧爽时,波澄见底,忽有一线浮海面,幻作五色,半晌不隐,唯莲花峰下有之,他处则不见。”莲花峰神工鬼斧,水远天空,登之可尽览南海万顷碧波。明名士吴仕训曾赋诗《莲花海色》赞颂,景取吴诗之名。 宋大峰祖师从闽云游入潮,居和平江边一庵寺。相传,大峰祖师曾一日化缘晚归,见渡船已收桨,便打开雨伞,运载自己和待渡童稚泰然过江。为方便百姓,大峰祖师发愿建桥,各界大力支持。临动工,大峰祖师发牒城隍水府,潮水竟7日不至,终酬夙愿。大桥横跨水势磅礴江面,宛如虹彩飞落,雄伟壮观,是称虹桥跨练。明知县沈淙曾赋《虹桥跨练》赞咏。 金浦有两座高数百米的石山,宛似一对翘起龙角,叫龙首山,俗称双髻山,又称猴仔山。清《潮阳县志》载:龙首山“为县治来龙之首”,“叠嶂连峰,埒双髻,乌岩之胜,青岑翠岭,环华阳、白竹之间”,“航海者以为表(标志)。”清著名爱国诗人丘适甲于棉城东山书院讲学时,曾登游双髻山,吟《游双髻山》二首。“双峰出霄汉,一室贮烟霞”便是诗中佳句。明知县沈淙曾赋《龙首环青》咏怀,景取沈诗之名。 峡山有龟、蛇二山,两山之间一条清溪穿过,山上有祥符塔。清《潮阳县志》载:“泗水会桃·,而两山兀起夹之,其西有揽胜亭。”明理学名人周孚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周光镐(周都爷)父子皆出于此,龟蛇二山遂称玉峡山,意为玉韫山辉。明名士吴仕训曾赋《玉峡山辉》咏赞,景取吴诗之名。 八景引名人,名人光八景。潮阳八景既是令人神往的旅游景点,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宝地。在大兴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今天,潮阳八景显得更为珍贵。为使人们易记潮阳八景及其名人轶事,谨填《南歌子·潮阳八景怀咏》一首: 双髻冲霄汉,东岩卓锡玄,莲峰海色慰忠良,大湖睛波祷祭、遗三篇。 儒释留衣别,麻田紫气妍,虹桥跨练荐南疆,玉峡山辉绚丽、出群贤。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