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府城东门,过湘子桥,东行30里,有石庵山,石庵就在石庵山上。庵很小,但环境优美:山展翠屏,涧飞白练,古树凝烟,峰岩兀立;岩石下隐有幽洞,溪涧中聚有清潭。清 《海阳县志》记述过它的美,“然山深路杳,人迹罕有至者。”现今,古道新颜,路通车,水跨桥,30里路程只是弹指瞬间。城里人喜欢跑到这里来,避开丝竹乱耳,免去案牍劳形,清悠悠地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享受那在闹市中无法得到的山林野趣。工余假日,郊游者如鲫。
   步上弯曲的登山石径,刚好阵雨过后,扑面而来的是洗濯后的鲜绿,净化后的清新;泉响如琴,鸟啼如歌。到处流动着一种醉人的山韵。路侧摩崖“不昧因果”、 “寒拾留响”,藻苔斑驳,藤蔓轻拂,显得古朴苍劲,为秀丽山色平添几分文气。
   石庵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殿前那株桂花树,却气势不凡,庵里的老和尚说它是明代公主到此避乱时种的,是株古树。哪个公主?金贵莫如公主,历来均深藏于宫闱之中,需要避乱的,恐怕只有亡国之君崇祯皇帝之女了。崇桢皇帝生有六女,明史记述较详的只有次女长平公主,时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煤山吊颈自杀。死前,公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砍之,断左臂,越五日复苏。武侠小说据此塑造一个武林神奇独臂神尼。莫非独臂神尼光临过石庵?
   独臂神尼毕竟是小说人物,子虚乌有。但此株桂花树确有来历。百多年前的《海阳县志》就记述过它的芳踪,说它“芬馥异于常卉”。至于它是明代公主所种,却未见记载。传说不是历史,但往住有它的历史渊源。查阅有关史料,觉得这个传说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这还得从庵前的尚书岩说起。
   庵前石壁下面,有一岩洞,洞虚如室,可容数人。洞前有一巨石,上镌“最上岩”,为明尚书黄锦所书,故又称尚书岩。黄锦字炯庵,饶平人,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博学多才,工诗书,为官20余年,清正忠义,为朝廷所倚重,学者所钦仰。现今潮州城区上西平路北段还留存他的尚书府。潮州人习惯称尚书府为“三达尊”。三达尊原为府前牌坊名,是指黄锦的寿、官、德都达到受尊敬的地位。
   最上岩的题款没有年号,相传为明末黄锦到此避乱所书。黄锦供职京师,缘何到此避乱?清林大川《韩江记》中一段与此有关的记述:明末,国事急,在南京的周王“仓黄(皇)以郡主付黄炯庵尚书,间关来潮(间关:历尽道路艰险),闻燕京残破,遂祝(削)发为尼,法名日曜,尚书乃建庵居之”。黄锦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以病乞归的,受周王之托,挈郡主来潮州当在此时。回潮州后2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郡主遂削发为尼。黄锦在尚书府斜对面、岳伯亭附近为郡主建一庵。称望云庵(又名大士阁),庵因人著,潮州人亲热地称为皇姑庵,庵所在小巷也称为皇姑庵巷。至今,皇姑庵巷犹存。
   这是一段悲怆的历史。“岂料蒲团成结局,白头愁煞老尚书”,受托于危难之际的黄锦,无法抗拒改朝换代的政治风暴,无可奈何地吞下了一颗苦楚的酸果。遁入空门,是历史上许多失败者选择的最后退却。对于国破家亡的郡主来说,“南北两都无寸土,尚有一庵属皇姑”,还算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这段历史,黄锦到石庵避乱,应是1642年(黄锦回潮州以后)至1644年(北京陷落,郡主出家之前)这段时间。黄锦是郡主的监护人,自然要带郡主一起到石庵避乱。在此期间,黄锦铺纸捉笔,镌字石上,郡主挥锄松土,栽桂岩侧,就顺理成章了。可见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只是错把郡主当公主。屈指算来,这株桂花树的芳龄已有350多岁了。它应该正名为郡主树,或按潮州已有的习惯叫法,称皇姑树。
  

你是本文的第1615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5-10-26
作 者: 陈钦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