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省几家省级媒体几乎同时刊发了“蜈蚣舞”重现佛山并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报道,引起“蜈蚣舞”发源地澄海西门居委会众多“蜈蚣舞”艺人们的强烈反响。
据了解,有百多年历史的“蜈蚣舞”因表演阵容庞大,所需人员及费用较多,致使近年来出现日渐式微的状况。眼看祖辈们开创传承下来的“蜈蚣舞”要由别人来申请“国遗”,老艺人们自然心有不甘。那么,如何加强对本地正宗“蜈蚣舞”的保护、发扬和传播,成了澄海西门人心中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 发源澄海至今逾百年 在澄海西门居委“蜈蚣舞”第五代“掌门人”陈喜顺的家里,记者看到50余岁的顺叔正同一帮艺人在整理有关“蜈蚣舞”的音像文字资料,从桌子上的一大叠演出照片可以看到“蜈蚣舞”的雄健舞姿以及群众密密匝匝观看演出的壮观场面。 顺叔介绍说,“蜈蚣舞”发源于汕头澄海区西门居委辖区,已有1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广场民间舞蹈。“蜈蚣”全长22米,分头、身、尾3部分,身躯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而成,伸屈自如,里面悬吊特制的灯烛及焰火装置。表演者至少15人,一般要备3套人马换班接替表演,加上伴奏的潮州大锣鼓乐队,整支表演队伍约160—170人。每逢喜庆游艺活动,蜈蚣舞表演总会赢得声声喝彩。 历经创新日臻完美“蜈蚣舞”因其身长20余米、总重超过100公斤,所以表演者几乎人人都通晓拳术,身手不凡。据艺人们介绍,“蜈蚣舞”表演时由一人擎彩珠带引,15人藏于“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动作操纵“蜈蚣”蜿蜓爬行,穿梭盘绕。艺人们说,表演蜈蚣舞并非易事,像蜈蚣头造型,除了骨架外,里面还装填有近20粒3号电池,总重达15公斤。表演者厕身其中,一边操纵前行,一边还得利用含在口中的焰火装置喷射火焰,没有超强的膂力根本难以胜任。还有,因蜈蚣尾巴需高翘盘旋,所以表演者得选用身高1.8米的壮年男子。据称,有力气小者仅舞动几个回合双手便虎口开裂,不得不退下场来。 目前,“蜈蚣舞”的几名骨干表演者年龄都已超过50岁,其中两人已年过花甲,但舞起“蜈蚣”来仍气定神闲,虎虎生威,令后辈自叹弗如。 师法自然的“蜈蚣舞”自诞生以来,历经几代传人的不断变革创新,使其更为臻美。像外形彩绘以前用水彩色涂绘,易受潮褪色,现改用荧光油色漆涂,色泽既鲜艳耐久,也更加悦目。“蜈蚣”内部照明变化折射出民间艺人们的匠心,以前一直沿袭用特制蜡烛作为“蜈蚣”全身透亮的传统技巧,现在改用光电技术处理,使其身、脚、尾、眼都能发光透亮,尤其是夜间表演更加色彩斑斓夺目,栩栩如生,甚为逼真。 民间“绝艺”亟待保护 顺叔称,因“蜈蚣舞”阵容庞大,队员众多,影响了出演次数。再加上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蜈蚣舞”同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一样受到了冲击。在这样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蜈蚣舞”民间演出团体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仍坚持发展下来,并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自发和政府自觉保护相结合的机制,以使“蜈蚣舞”的传承后继有人。像有关部门先后拨给经费补助数十万元,今年8月,澄海区文化部门还支持申请“蜈蚣舞”专利,对“蜈蚣舞”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目前已获得省版权局颁发的版权证书。同时又向国家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在众人尽力开展抢救“蜈蚣舞”以免其失传的工作过程中,今年9月底,顺叔他们从媒体上获悉,珠三角一带也有“蜈蚣舞”,且观众反应热烈。老艺人们坐不住了,他们经进一步了解获知,外地的“蜈蚣”身长是澄海“蜈蚣”的一半还不到,其表演套路名称也存有相似之处,如澄海“蜈蚣”套路中的“蜈蚣出洞”对方改为“蜈蚣出山”等。虽然很难说外地“蜈蚣”克隆澄海“蜈蚣“,但外地掀起的“蜈蚣热”却引起了澄海“蜈蚣”传人们的忧思。顺叔说,如何发扬光大澄海的“蜈蚣舞”,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倘若发源地的“蜈蚣舞”为异化者所取代,对于这深具潮汕民俗性又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来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损失。 采访中顺叔等老艺人谈到,目前他们正加紧研究采取可行的保护措施,使“蜈蚣舞”的内容与艺术形式得以全面稳妥地保护,像搜集资料建立专门档案,通过当地财政支持、企业和民间个人捐赠保障蜈蚣舞老艺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培养新生力量,今后较经常地开展演出活动,提升艺人水平和影响力,还有加强有关知识产权的专利申请,等等,使此民间广场舞蹈传承后继有人,且能发扬光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