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内外,潮人是以讲究风水著称于世的。“风水”指“藏风聚气”和“得水为上”,台湾的著名通俗作家高阳,就专门写过一本《潮州风水的传说》在世界上热卖。过去潮汕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往往为争一块好地一掷千金,民间则有没完没了的风水斗法和诉讼,并喜欢把一切的休咎归结到风水中去。嘉庆的《潮阳县志》言本地:“唐宋以来,创寨皆以其地之势,详作布局,依其局建屋,颇具匠心”。因而,走进潮汕乡村,研究潮汕民居,“风水”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华文化是一种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总结了一套以人为中心,通过主动选择居住地点和营造人居环境来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风水学”就是依附于此的。
    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大地山河是一种“大生命”,河流是它的血脉,土石是它的肌肉和骨骼,树木是它的毛发,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地球生命的一部分;这和现代西方科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以薇薇安·克罗雷博士为代表的一群科学家认为:“树木、洞穴、池塘等所带有的灵气并非是神圣的,而是最基本的元素——这也可以看作是自然的本质,我们之所以认为有些东西神圣、纯粹,是因为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本身的缘故。”因而“地球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带有自己的神灵”,这实际上肯定了古代巫师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敬(见英国德克·帕克等著的《魔法的故事》第194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地球是一个活的生命,人身则是一小宇宙。人体中各种有机物的化学成分及所占的比例和地球是一样的,人的元精和宇宙之精同源。这一点毫不奇怪,因为人类做为地球之子,万物之灵,当然全息地反映和遗存着大地母亲的信息;那么,既然人体中有穴位做为“气”的集散地(已由西方科学家用现代仪器测出,是一种能量集结的地方,并命名为“查克瑞”,中国几千年来有效的穴位针灸也证明其存在)。同理推断,地球也可能有“穴位”做为“生气”的集散地,民间居宅地的选址,选的正是这个地球生命的“穴位”,故也称“点穴”。它点的是环境的要穴,而这些穴位的判断选取,是根据大地山河的浮沉和环宇气动的运转变化做出决定的。
    古代环境理论认为大地的脊梁是我国西北的昆仑山脉。昆仑山脉中有三大干龙入中国(这和当代“一带三弧”的地理理论相当接近),其中的南龙支脉从福建顺武夷山一路奔腾进入潮汕,潮汕背部东南走向莲花山脉即是此支脉的分派,它是潮汕与兴梅山区的天然界线,也是潮汕的屏障。
    通过卫星摄影,我们可以见到莲花山脉和从它两边伸出的大南山和南阳山脉,正好形成一个面朝南海、张开双臂成“冂”字形的巨大,紧紧地拥抱着潮汕平原,将来自北方的寒气遮挡在背后,而将来自台湾海峡和南海温暖的吉祥之气纳入了他的怀抱。流经潮汕平原的韩江、榕江和练江,从群山中逶迤而下,引导着山川灵气,一波三折地流向汕头出海。桑浦和达濠诸山如狮象般地守护出海口,还有南澳与妈屿诸岛如财星般地紧塞水口,大地之灵秀之气得以在近海回荡。一望无际的南海宛如潮汕的“内明堂”,广阔无边的太平洋宛如它的“外明堂”,南澎列岛和南海诸岛则宛如它的朝案。在“内明堂”,一股在台湾海峡和南海这个宝葫芦流动暖流,为潮汕带来了丰富的海产品和祥气,沃野上无数纵横交错的河道如经脉般地把灵气输送到各个角落。这样,潮汕平原似乎是一个来龙深厚,左右有低岭岗阜的“青龙”和“白虎”围护的三面环山,有大小适宜的抱水和内外明堂,水口山、朝案山具备的“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
    “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古人在长期观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以“山环”而言,山环凹下的地方有如现代微波技术中的铁锅,是接收信息及其他营养因子的最佳环境,即所谓是最“聚气”的地方;面“水”以大比热成为最能吸收和储存宇宙能量的物质之一。“风水学”言的“气界水则止”,天地灵气一遇到水,即为其吸纳蓄聚,然后水行气随,水止气蓄,“水融注则内气聚”。因而理想的民居住宅环境是背山面水,山凹护卫,状若簸箕,形如坐椅,明堂宽大,水抱成环,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山环水抱”的美格,才有好的穴位。潮俗有“在生勿住向北厝,死后勿葬向北坟”之说,因而得不到天地的“佑护”。
    传说潮汕是块“有气”的“风水”宝地,自宋代起就能出“三斗芝麻官”,当时的潮汕确也人才辈出。据统计宋代潮州登科进士者有172人,著名的有许申、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等,他们后来被尊为“潮州前七贤”。
    这块人杰地灵的福地既吸引了一批批移民,也引起一些居心叵测的外乡人的眼红。传说宋代潮州知州林监丞,就是这样的小人。林监平时威风八面,每次出巡都威风凛凛,官气十足,有一天,当他经过潮州意溪当朝龙图阁学士刘龙图老家时,正好悄悄回乡的刘龙图在家,刘龙图有意杀杀他的官气,就故意让人把官帽官服摆在家门口晒太阳,前呼后拥的林监丞见官帽官服,以为大官在上,慌忙下轿对着椅子上的官服长跪不起,头不敢抬地跪半个把时辰,刘龙图才命人收起官服,林监监丞这才悻悻起身离去。这件事留传开来后,成为笑料。林监丞恼羞成怒,决意破潮汕的“风水”以报复,并以潮州知州的身份付诸实施。传说桑浦山向来被认为是黄牛地(一说是“目目灵、穴穴发”的“倒地梅”),林监丞令人在牛喉的地方凿一深沟,以断其灵气,据说这条深沟现在还在,叫风吹巷。
    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揭阳县城,为榕江南北河环绕而成,清代潮州知府蓝鼎元称它:“四郊皆洪流断岸,环城内外胥泽国也,平畴无际,绿稼如云,依稀三吴风景,潮属十一邑推最胜焉。”因而被誉为“浮水莲花”。传说建城后,林监丞执意要破它的“风水”,但当他登上揭阳城东北面的黄岐山向下望时,却错将“浮水莲花”看成“冲天蜡烛”,遂下令县城家家门口挖河贯水,欲以水来掉“冲天蜡烛”的火。殊不知这样一来,充足的水源使这“浮水莲花”更加名符其实,揭阳县城反而以“北窖通南窖,前溪接后溪”(明人车份《题玉窖桥》诗)和“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明潮州府同知府丘齐云《至揭阳县》诗)而获得了“小苏州”的美誉。
    澄海莲花山也有类似的林监丞“弄拙成巧”的传说。其实,不但这类传说荒诞不经,两宋潮州知州也没有林监丞之人(参阅李裕民、黄挺的“两宋潮州知州考”见《潮学研究》第四期),林监丞的产生可能是潮人出于根深蒂固的风水情绪所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以从反面证明潮汕的大好“风水”,于中可看出潮人对自家风水的热爱和自信。
    和林监丞破潮汕“风水”相反,到了明初,却来了一位以“风水”造福潮人的“虱母仙”——何野云。据光绪十三年的《潮阳县志·卷十三》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鸟之术,至潮为人择地,而多不插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传说他曾经是元末起义军陈友谅的军师,陈友谅败于朱元璋后,他以风水师的身份隐名埋姓云游到了潮汕,遂为酷爱风水的潮人留了下来,潮汕各地特别是潮阳有很多他用“风水”为民解困、造福人间的传说。由于他终日蓬头垢面、衣裘破旧,生了一身虱子,于是被称为“虱母仙”。
    终日疯疯巅巅的“虱母仙”在潮汕留下了很多与他的身份相衬的充满智慧的风水建筑,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如潮阳的仙城和仙城门,欹寨门、风水歪门等等,都会托名“虱母仙”所为。“虱母仙”实际上成了潮人的“风水神”。他死后,潮汕各地和泰国建起了几十处供奉他的坛庙,过去潮人特别是潮阳人,要起厝、修路、开渠、凿井、营葬之前,都要到坛庙去摔杯请日、择吉开工。他位于潮阳贵屿凤港乡的墓地后被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何仙陵,成了潮阳名胜。

你是本文的第2623位读者
来 源: 《潮汕老屋》
作 者: 林凯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