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府古城建设的年代,有史可考是宋代。据《潮州二千年》记载: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刚上任的潮州知军州事郑伸组织筑城,历时3年”。此后历代均有修筑,现保存的古城墙、城门则是明清时期所建。据记载,明洪武三至五年(1370-1372年),指挥俞良辅全面修筑城墙,改7门,建城楼;清同治十年(1871年)总兵方耀又主持挖深东城城基,用石灰筑龙骨,内外砌石。
    潮州古城呈外圆内方,即外围是椭圆形。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现西南北三面城墙已不见,但四面的环市路则仍可见当年古城的轮廓。较明显的是现环市南路至环市西路开元路口这一段,解放前至解放初期仍称为城基路,路面比城内高,比较荒芜、静寂,成为情侣喜欢活动的地方,故有人谑称之为“社会主义路”(因五十年代只有周六晚是休息时间,故人们说是“社会主义夜”)。
    现存的东面二千多米的城墙,由于同时起着堤防的作用(俗称城堤),因而得以保存,同时修筑城外的环市东路。原金山是一直延伸至江中,又有江侧一条小路可行人。后为改成车道,遂把靠江的部分炸宽而为目前现状。
    中国古代城池的选址修建,除了交通地位因素,在地形上要具备可攻可守,潮州古城也不例外。“笔架列于东,葫芦卧在西,金山寺其北,韩水绕廓南流”,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三山一水护古城”。很明显,古城东面有韩江笔架山为屏障,北面有金山(子城)、竹竿山,西面有葫芦山(山上有腰城,现仍有遗址),而南面古时则濒临大海,这也是形成古城椭圆形的外围格局。
    关于古城内的街巷,则是方块形、横直有序的布局,这也是中国古代城堡的形制,即俗称“三街六巷”。
    尽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不断发展带来的变化,但古城原有的格局仍依稀可见。目前除由北到南处于古城中轴线的太平路外(俗称大街),还有二条平行的街道,即东平路和西平路,这是贯串于古城纵向的三街。西横向就是由东到西的诸多巷道,开元路、西马路(东门街)昌黎路、中山路等应是古代古城横向的主要通道(也可能是六巷的遗迹)。
    据我市已故学者黄梅岑先生的调查,目前分布在古城区的街道有720多条,其中有104个“里围”。关于街巷名称的由来,大体有如下情况:一、以官司署所在而得名,如府前街、道后巷、总兵巷等;二、以城门命名,为东门街、北门街、下水门街等;三、以历史事迹或传闻命名,如义井巷、三家巷、忠节坊等;四、为纪念先贤名臣,如昌黎路、天水路、三达尊等;五、因神佛寺而得名的,如开元路、国王宫巷、关爷宫巷等;六、因昔年名宦府第所在而得名,如辜厝巷、薛厝巷、曾厝巷等;七、因名胜而得名,如七星桥巷、九板桥头、七丛榕等;八、因亭坊而得名,如四进士亭巷、状元亭巷、砖亭巷等;九、由井而得名的,如三目井巷、铁井巷等;十、以昔日手工业发达而得名,如胶柏街、打银街、钉鼓巷等;十一、以祈求和睦祥瑞而得名,如兴宁巷、文星一路、永安里等;十二、以喻物名巷,如梅酱巷、桃巷、番茨巷等;十三、以形状拟物而得名,如砻臂巷、十八曲巷等。其他还有以方向、大小、数序命名的,如西马路、大江西巷、小江西巷、旧西门街、第三街、第四街等。

你是本文的第1394位读者
来 源: 潮州广播电视中心
作 者: 东鹿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