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其最早记述者是《诗·大东》,已肇其端。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初具轮廓。汉《淮南子》已有雀桥之说。吴均《续齐谐记》述之如真。南朝梁殷芸《小说》广收传闻。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已成系统,最终演成了《天河配》 。 其梗概是:天帝之孙女七人住银河东岸,每日用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美丽的云彩作天衣。银河西是人间,住牛郎。其父母早逝,常受兄嫂虐待。终于分家,自立门户。他靠努力和老牛的帮助,在荒野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屋建家,勉强维生,但日子寂寞。一日,老牛口吐人言,说明日织女与同伴将在银河洗澡,可盗其衣服求亲。牛郎从其言,次日躲在河边芦从中,等仙女们脱衣下河后,便出而盗织女天衣。其余仙女惊慌上岸穿衣,如鸟飞逃。织女无衣不能上天,先前已知牛郎, 并存爱慕之心,遂以长发遮胸,含羞点头应允。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美满, 并生下一男—女,以为从此可以白头偕老。不料天帝及王母娘娘查知此事,派天神抓织女回天廷问罪。牛郎见爱妻被抓,悲痛万分,用箩筐挑儿女连夜跟踪追赶, 以为过银河可直达天廷。不料王母已用法力搬银河上天。仙凡异路,不能接近。牛郎只得回家,和儿女顿足槌胸悲号。老牛又发人声:“我将死,剥我皮披身,可上天堂。”言毕倒地而死。牛郎即剥其皮,临走拿个粪瓢压筐平衡, 挑儿女追上天去, 穿行于群星之间。已见织女,正欲渡河,王母着急,拔簪沿银河一划,清浅河水顿成波涛汹涌的天河。此时小女提议用粪瓢舀干天河水。牛郎答应,奋力用瓢舀水。执着的爱情终于感动了天帝与王母,便允许其每年七月初七晚上由喜鹊搭桥相会。从此牛郎住在天上,与织女隔河而居,遥遥相望,每年一会,开创了大妻分居两地的先河。 遥望秋夜星空,在淡淡的银河之北,最亮的天琴alyr便是织女星,其下四颗小星组成的四边形是其织布梭。河南的天鹰座aAql便是牛郎(又叫牵牛星、河鼓二),其左右两小星是其子女。距织女星不远有三小星组成的等腰三角形便是牛郎抛给织女的牛拐子。除七夕外,牛织二人常缚书信于梭或牛拐子上,相互抛掷,互通信息,以解相思,用心良苦,可谓海枯石烂,忠贞不渝矣。依此,牛织也成了抛掷运动的始祖。牛织故事传于民间,家喻户晓,常被文人用以寄托风雅。笔者曾赋《想家》一诗, 附录如下,与读者共赏:“临行惜别语匆匆,别后方知念万重。我隔银河思织女,卿居月殿望玄宗。风云聚散财驱使,酬利寡多视已空。料定痴痴窗上影,朝迎旭日晚迎风。” 由于织女是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故凡间女子常在七夕摆上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女神赐与聪慧的心灵及灵巧的双手,逐渐形成了乞巧节。其初起于战国,据《物源》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历代沿袭。《开元天宝遣事》载,唐太宗与妃子七夕夜宴,宫女乞巧,并传俗于民间,代代延续。其法是以针眼对准织女星(一说对月)穿针引线,快穿者为与织女心灵相通,乞得巧矣。其后欲望渐增,除乞巧外,还乞美、乞富、乞寿、乞良缘、乞贵子等。其游戏除穿针外,还有卜巧(即投针于水不沉者为得巧)、赛巧(即以软糖捏成各种花样而赛美)。随着时代的变迁,潮汕地区也和全国各地一样,诸多风俗已渐淡化,但牛织故事,仍是千古美谈。依潮俗,是日也叫床脚婆生或公婆母生。传说当年皇帝生子,哭闹不止,不得已出榜招贤,——潮汕举子揭榜,于是夕拜床脚婆,婴儿遂静。 自此成俗,凡家有孩童者,每于是夕依法祭拜,孩童可顺利成长,直至十五岁出花园为止。此事与牛织故事无关。 道理浅显,众所周知:钱财可乞,而巧绝非乞讨所能得。若能刻苦学习,勤于实践,并摸索其规律与诀窍,巧自然而然而得矣。但在古代,妇女多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凡能工且巧者,全在于细心摹仿与苦思,自然灵巧。为遮人耳目,便避主观努力而言客观偶得,托词为向织女乞得,乃瞒天过海之计也。历代沿习,渐化为游戏。至于当代,男女平等,知识水准大大提高,便通通斥之为迷信,使其淡化乃至消亡,却大量引入洋节,此大谬也。洋节中, 如复活节、奔牛节等,人死岂能复活,何科学之有?奔牛岂非娱乐?大游戏而已。其实,只要细心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便能得其真谛,借游戏而纪念,妥善处之,有何不可,断不致于自欺欺人而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