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妈祖宫屋顶的嵌瓷

老妈祖宫的精美石雕

反映妈屿历史的“放鸡山”嵌瓷雕塑

妈屿天后古庙石雕精美极具潮汕古建筑特色

近年来,修葺一新的妈屿岛因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味道而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位于岛中小山丘上的天后古庙(俗称妈祖宫),更成为探寻沿海地区妈祖信俗的一个重要去处。这里一共有两座妈祖宫,一座建于元代,一座建于清代,清代的妈祖宫被称为“新庙”。一岛拥有两座妈祖宫,也成为妈屿岛独特的文化景观。两座古庙于1988年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岛两庙具潮汕古建筑特色

妈屿天后古庙位于妈屿岛北面山麓,由山门及正殿组成,屋顶为硬山形式,屋脊装饰嵌瓷,山门前有盘龙石柱,以及巧夺天工的石雕壁画,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潮汕古建筑特色。

据史料记载,老妈祖宫创建于元代,一开始只是一座简陋小庙,后历经多次重修扩建才成现今规模。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妈屿海盗猖獗,南澳岛副总兵何斌臣奉命剿寇大获全胜,感念妈祖庇佑而拓新庙宇。清咸丰年间再次重修,现今门匾上仍可以看到“咸丰十一年”字样。新庙位于老妈祖宫东南侧的半山坡上,创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形式与老妈祖宫相似。

妈屿妈祖宫在民国十七年(1928)由汕头市总商会发动扩建;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有海内外乡亲接力捐建,使妈祖宫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外观更加恢宏大气,富丽堂皇。现古庙周围还建有石牌坊、亭阁、碑廊等,大大丰富了妈祖宫的文化内涵。

“放鸡山”上祈望一帆风顺

妈屿岛位于汕头市东南出海口,旧时称为“马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本地渔船及外地各种船只的天然避风港。

在天后古庙一侧有一座嵌瓷雕塑,由昂首啼叫的金雄鸡、低头啄食的银母鸡和一群活泼的小鸡组成,十分生动形象。为什么庙前雕塑选择鸡的动物造型呢?原来,这组雕塑反映的是妈屿岛的历史渊源。

据《澄海县志》记载,妈屿岛在明朝时期曾被称为“放鸡山”。旧时当地渔民出海前,都会带着活鸡来到妈屿岛上祭拜妈祖,然后将活鸡放生,祈求出海一帆风顺。大量活鸡放生在岛上,形成了鸡群遍地的现象,“放鸡山”由此得名。直到清朝末期,才因岛上的妈祖宫善信者络绎不绝而改称“妈屿”。

妈祖信俗成寻根问祖情感纽带

相传妈屿岛上的妈祖宫是由经常来这里停泊的福建渔民与本地渔民一起到福建湄洲岛妈祖庙请来妈祖香火创建的,自此之后,妈祖圣事很快传播到潮汕各地,妈屿天后古庙更成为潮汕地区信众和海外潮人举办妈祖信俗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老妈祖宫前,有一块碑记介绍了妈祖信俗的定义及由来:妈祖信俗是以崇拜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庙会、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妈祖原名林默娘,幼契玄机,乐善好施,观天象而救渔家。公元987年,林默娘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海难中因救人而献身,后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华人的迁徙,妈祖信俗被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2亿多信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成为世界华人的重要文化认同。

妈祖无私奉献、救急扶危、行善济世、慈祥博爱、护国庇民的精神,让潮汕人民格外崇拜;海内外潮人还把信仰妈祖当成寻根问祖、眷恋家园的情感纽带。近年来,妈屿岛妈祖宫扩建就获得海内外乡亲的积极响应,宫庙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妈宫周围还建有“娘娘石像”、“石天后牌坊”、“石李老君”、“朝圣门”和“放鸡山”标志景点,以及“吉祥亭”、“如意亭”、“友谊亭”等旅游设施,初步形成妈宫古迹与游览景点融于一体的妈屿风景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