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吊岭,在黄岐山之西,锡西村后,它东连马鞍山,西与华清麒麟岭相望,北面是埔田地界,南面遗址跨越广梅山铁路便是锡场。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350.4米。藤吊岭山势高耸,锦绣如屏,漫山碧透。
    藤吊岭,距《民间故事》所说:昔时山上长满了藤萝类植物,到处是藤缠树,藤绕石,满山尽是藤萝缠绕,似是被藤吊起,故以为名。但《揭阳风物》则说,是因元朝至正十六年(1358),漳州人陈遂,外号陈吊眼,起兵造反,败入粤东,初于桑浦山一带与元兵周旋,后退入揭阳黄岐山一带,自立为“定王”。明洪武初年,归顺朝廷,不久复叛,失败后逃入黄岐山西面山岭石洞中,于是此山便称“陈吊眼山”,简称为“陈吊岭”。潮汕话“陈”有一音“延”,可能用谐音而为“藤”吧,所以称“藤吊岭”。
    藤吊岭土质肥沃,故满山青绿,比起近邻诸山都较为锦绣。在县城北面群山中,藤吊岭显得清秀。山上有一条黑色石坑栏,巨石嶙峋,自上至下数百米,使藤吊岭温文中也有伟气势。藤吊岭的特点是:石奇,岩古,洞幽。
    藤吊岭上群石嵯峨,或雄奇,或粗犷,或险峻,或厚拙,或雄秀兼收,巧拙相生,浑然天成。有锣鼓石、仙脚迹、石书斋等形形色色,可惜大多已破损。这里的石,最奇是石质与众不同。四周山岭都是花岗岩石,黑色白肉,质地粗糙而脆,唯独藤吊岭满山上下所有的石都是“油麻石”,同属花岗岩,表皮黑色,若一劈开,里面便与他山之石不同,微黑带蓝之意。质地柔韧,结构细密,不易碎裂。过去土糖寮用的两颗大榨蔗石车,就必须用这种石,才能经受强大压力而不碎裂。因其色微黑带蓝,有似乌油麻糖,故名“油麻石”。只有此山才有,若过了山界,便是白色花岗岩了。不知这里有何特殊地质,才会形成与众不同的岩石。
    岩古。藤吊岭上有二古岩,都叫“宝龙岩”。一在山南,碱栏顶端,称前岩;一在山北,面向埔田,称后岩。古时都为岩石天然构成,后经修建,才成瓦屋。建岩不知何时,修建多在清代。近年前岩扩大,成了规模较大的寺观,住着僧尼,常开道场,引动附近善信,前来参加,也很热闹。近年扩建,意在旅游。
    洞幽。藤吊岭山洞,十分深幽,在原揭阳县中也算有名。最大石洞有二处:一在石坑栏顶,一在下面,洞口宽4尺,高3尺多,可以弯腰进去。洞中是由许多巨石垒砌而成,弯曲上下,十分深幽。上洞之口有八卦,是人工刻成的,设有一香炉,供人奉拜。有一传说,故事曲折惊险。
    北宋仁宗年间,有侬智高王造反,他原是一条大泥鳅修炼成精的,法力高强,能呼风唤雨,带着一群半妖半人的士兵,啸聚山林,统治着潮州十八洞,时常出来残害人民,州县都没奈他何。于是上报朝廷。仁宗皇帝派来大将杨文广,率兵清剿。杨文广出兵顺利,先平服了十七洞兵,最后围攻藤吊岭。这侬智高虽有法术,但邪不胜正,敌不过杨文广之兵,被杨文广追至山顶,现了原形,钻入藤吊岭石洞中。因石洞深幽,恐有不测,因此杨文广也不进洞捉拿,想他法术已破,只存孤身一人,谅也不能再反。于是,便在洞中壁上用宝剑凿了一个八卦,以镇住他,使他永远不能出洞。周边人民,世代相传,都把八卦作为神祀,经常焚香礼拜,又怕八卦年久模糊,便不断刷新,让它永远有灵。这个故事,旧时流传极广,还加上有人进洞,在洞中见侬智高,青面獠牙红须,正在床上酣睡,他大睡三千年,小睡八百,若是醒来,便又要兴风作浪,因此,人们对八卦更加虔诚礼拜。
    其实,造反是真实的事,但他是广西人,是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其影响直至闽粤一带,宋仁宗是派狄青到广西平服的,与藤吊岭似无关系。至于石洞,过去都是一些小动物聚居地,抗战前,藤吊岭曾出现大型花斑豹,耕山的农民多次看到,但未曾伤害人畜。抗战爆发,黄岐山一带有驻军训练枪炮,斑豹便无踪了。1943年间,北山常有乌尾狼出没,常下山伤害人畜。后来也就无踪了。听说有几个放牛小孩,为了好奇,点燃蜡烛,用几条牛绳相连接,拉着入洞,约走至三条牛绳那么长,未见什么,洞却深幽无尽,牛绳已完,生怕迷了出路,只得沿绳子出洞,没见有野兽。解放后,洞曾被填塞。

你是本文的第616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12-25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