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秋镇不是镇,而是惠来县西部的一个古老村庄。距县城30多公里,位于葵潭东北部;背山面谷,三面环水,地处龙溪畔;人口一两千人,以杨、林为主姓。明隆庆版《潮阳县志》第二册曰:“千秋镇在惠来都,其地背山面谷,水绕山盘,宋处置邹沨尝驻兵其上,因为铭刻之石,载在文辞志中,镇今割隶惠来,近议者以为宜将普宁县改置于此。”在县志的附图上,把千秋镇地名放在十分显要的位置上,与其他都(镇)并列齐名。为什么新置普宁县时,县城会有人提议在此呢?从有关历史资料看,作为县城选址的提名,是有历史依据和地理原因的。 一是从隶属关系上看,在明嘉靖期间,今惠来、普宁二县地盘大都属于潮阳县,余的是揭阳、海丰地域。惠来县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拆潮阳县的惠来、酉头、大坭三都,隆井都的一半,与海丰县的龙溪都,共五都合置新惠来县,县城在惠来都。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新置普宁县,县城暂驻潮阳县贵屿,经20多年酝酿选址,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城终定于洪阳(又称厚屿,1949年7月1日迁今流沙),而不是龙溪都的千秋镇。明清时,惠来县龙溪都共有15堡,56个村庄,在惠来五都中范围是最大的,南至隆江、竹湖、象湖、华清、览表,东至林招渡,西联千秋镇,北倚珍薀山,今普宁市的云落、高埔、大坡、梅林等一大片土地,几十里都属龙溪都管辖,一都就这样大,作为一个县主要属地,加上普宁部分地盘,建一个新县是可以的。据《惠来文物志》中载:“明时桥北五十三(今葵潭本地)及千秋镇周围数十里乡村皆于此集市买卖,古为集圩地。”即是当年市集中心地,后来才逐步转移至葵潭圩。 二是从历史沿革上看,千秋镇村始建于唐以前。据《潮州府志》载:“千秋镇……唐末盗贼蜂起,官兵屯守,宋末文天祥部将沨(指邹沨)驻兵其上。”宋祥兴二年(1279年)腊月,帝昺南逃至此,题上“永镇千秋”四个大字。文天祥部将邹沨在此勒碑,曰:“崇岗壁立,曲水长流,天险莫升,人谋曷筹,山川万古,镇叠千秋”二十四个大字的四言诗,形象概括古镇山水秀丽,地势险要,战略上可攻可守的要隘。邹沨率兵所筑土城残迹今还在,其高一二米,宽一米多,长约三、四百米,称“天兵围城”,戏称“鬼仔围城”,传说中城是一夜筑成。 三是从渊源上追溯,千秋镇该是晋时海宁县城,据《宋书·州郡志》记载,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晋开始在此片地域设立基层政权组织,称置义安郡,统辖海阳、海宁(今惠来一带)、义招(今大埔)、潮阳、绥安(今福建漳浦地区)五个县,至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郡为州,义安郡改称潮州,唐天宝十年(751年)废海宁、万川等三县。海宁县从置到废,前后经历340年时间。据《惠来县志》(2002年12月版)称:“有人认为这里是前海宁县城遗址(指千秋镇),结论则有待取证论证。”有的学者认为海宁县城就是今日的千秋镇,惠来各地至今尚未发现如此古县城遗址,从千秋镇围城规划上,作为当年县城面积是绰绰有余的。从城北向南直径各走十余分钟,往村走一圈约四里路,据说土城比惠来县城仅少三幅,城上可跑马,村民习惯叫“马路”,土城西北出口处有一处叫“新街”,乃是买卖盐集散地,有一处叫“学园”,是县所办的学校遗址。在新街之南,有一处叫“白马园”,是当年官员系马所在地,残存一幅古老贝灰夯城墙和土城连在一起,其墙长12.4米,高3.5米,厚40多厘米,面临龙溪,乃是控制龙溪来往船只。更有村民建厝挖地基时,都见一幅幅的贝灰夯筑,若非豪富或官署住地,一般百姓没有这样厚砖和地基。在大跃进年代,大搞平整土地时,全村曾挖一千多穴古墓,发现有整块拱形青砖,其长25厘米,宽13厘米,厚5厘米,这是晋墓,与潮州发现的晋墓一模一样。在葵潭镇玄武村牌楼下,曾发现刻有雍正十一年(1733年)题为“周道如砥”石牌,下刻“义安”二字,这就明证千秋镇为义安所辖地域。 综上所述,当年有人提议置普宁县城在千秋镇是有历史依据和地理原因的,而千秋镇是否古时海宁县城遗址问题,由于往事湮没,唐时史料无存,晋代更难考,历朝郡邑屡变,还需进一步从墓葬石刻等实物来考证。从考古讲,千秋镇这个古村是有一定考古价值的,很有历史文化底蕴,从中可以探索岭南地区郡县制的变迁,望有志者共同努力。 题图:古城墙。
|
你是本文的第88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10、19 作 者: 黄广有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