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黄涛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民俗通志/齐涛主编) ISBN 7-5328-4791-8 Ⅰ.民… Ⅱ.黄… Ⅲ。汉语—语言学吏Ⅳ.H1-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140144号
近年来常感觉时间过得快。这不,还没觉得怎么着,已经是小四张儿了。体态渐宽,黑发缀白。白驹过隙之余,免不了算算消弥的日子里干了些什么。四五年来最用力的事情就是写这本书了。 2000年9月开笔,2003年2月交稿,不计之前的准备和之后的修改、校对的时间,写作期为两年半。算来这是我写作时间最长、写得最辛苦的一本书了,虽然不是最难的。辛苦之处主要在于篇章的架构、材料的搜集和运用。语言民俗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门类,其下属的类目也偏大,比如姓名问题就有很丰富的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很多,俨然成为“姓名学”,而在本书中,该问题只是社会称谓一章中的一节中的一部分:谚语也是民间文学或民间语言里令人瞩目的一类,《中国谚语集成》赫然列为“三套集成”里的一套,可是在本书里,也屈居俗语一章里的一节的一部分。可见本书包容对象之大。与题目大直接相关的就是每写完一章就要换一批参考书。写民俗志讲究内容要落到实处,不能写“虚”了。所以大题必须小作。说到小,语言问题就是小到词语了。不但小,而且细碎。把从各处搜罗来的这些细碎的片段连缀成篇也是很费神的。钟老所说“民间语言是个海”或“无底洞”的话真是精当之言。这段时间正是由青年到中年的过渡期,写前还可勉强算是“愤青”,写成已入“不惑”了。儿子也从呀呀学语到乱用成语、常用流行语了。有时想,枯坐书房为的啥?当然不是全为稿费。可是不坐书房又去干啥?享用人生有多种方式,这也是一种。不紧着做事固然轻松,但是留下可见的收获就少了。毕竟现在可以说几年的枯坐收获了一本书。可是有一种说法也挺有道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那我注重结果是不是俗了?说是不惑之年,时有大惑存焉。 此前写过一本《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做个案研究的。眼下这本不是基于个案研究,而是取各地的资料。二者加起来,算是在语言民俗研究上“有点有面”了。当然“面”上需要做的工作更多,这一本书自然不能包罗万象,只是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一步。本书讨论的语言民俗类型也比前书多了几种。有题目与前书相同的章节,本书力图在思路和资料上另辟路径。如“亲属称谓”一章,前书从血亲称谓与姻亲称谓的分类框架着笔,本书从宗亲称谓与外亲称谓的分类框架展开,所用资料也有个案与泛取的分别。奉书力图在语言民俗理论与方法上保持与前书的一贯性,但是由于本书不是个案研究,受到所用资料的限制,即不能按照自己的视角直接从生活中获取更为完整的资料,有些地方就不能充分贯彻自己的理论主张。这是运用间接资料无法避免的遗憾。笔者在写作时尽量选择在完整性方面更符合自己的学术标准的资料,以减少这种遗憾。奉书也从前书中选取了部分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在别人那里找不到的,如关于农村夫妻称谓和农村拟亲属称谓的资料,尚未见到前人发表过调查成果;也借用了少量关于前人研究综述的文字,对这些引用,本书都加了注释予以说明。书中引用了很多前人的调查资料,借鉴了前人的相关写作成果,均一一作了注释说明,这里再表示衷心感谢。 山东教育出版社对这套民俗通志抱有很高的期望,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写作过程的前期,出版社组织全体作者分别在威海和泰安开会,讨论各卷大纲和样稿中的各种问题。出版社的高度负责和热情款待,与会者的认真、充分的研讨,至今历历在目。两次山东之行使我结识了不少豪爽风趣的同行朋友,大家相处甚欢,给我留下温馨美好的记忆,这实在是我参加这套书写作的一大收获。写作过程中,得到“既是学者也是民俗传承人”的山蔓教授惠寄其多篇关于俗语的文章,对本书俗语部分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完稿后,承蒙刘铁梁老师认真审阅稿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编辑王韶松先生付出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
你是本文的第1052位读者 来 源: 作 者: 黄涛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