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峰山 最新 图1张

  紫峰山是揭阳一大名山,它位于市区的南面,南与普宁黄坑交界,西北至梅云境内,东南山脉支系有北山岩、仙桥山、笔架山,东面有茂林山、山前山。紫峰山系林木苍郁,风景秀丽,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时任榕城区区长,现任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陈弘平同志在《紫峰揽胜》一书中称:“作为揭阳四大名山之一的紫峰山,榕江古文化对她的影响和渗透是十分深刻的,山上的许多文化遗迹弥足珍贵。它们和紫峰山的灵山秀水一起,形成了我区内涵丰富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宝库。”
     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记载:“笔架山,浮屿内,距城南十里,四面无山,阜突起三峰,状如笔架,俗名紫陌山。”揭阳古八景之“紫陌春晴”便指该处胜景。古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紫陌山的灵气和紫坡台的名气,因而揭阳这座象征文脉和文气的笔架山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笔架山与古揭阳县衙隔河相望,它实际上也是揭阳县城的案山。古人崇尚地理,县衙既有“笔架”,必然要有“笔”与之相配套。有关揭阳城的地理,黄奇遇在《涵元塔记》中有这样的记述:“黄岐北峙,紫陌南矗,双溪环带邑治,攸域惟下,流之尚夷”,“形家谓宜增建浮图,以壮一方之胜”,否则“恐元气之不续”。
  明天启七年(1627),知县冯元飙倡建涵元塔。事有凑巧,在涵元塔动工兴建的第二年,揭阳的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yue跃)、辜朝荐便同榜考中进士,被誉为“戊辰四俊”;随后的崇祯四年和崇祯七年又有许国佐、罗万杰两人考中进士。崇祯十三年(1640),涵元塔建成之后,揭阳更是人文鼎盛,英才辈出,先后涌现了林德镛、郑大进、杨钟岳等一大批文才武将。
  除此之外,紫陌山还因山上曾建有明代监察御史郑一初读书治学的书舍“紫坡台”而更加出名。
  郑一初是仙桥篮兜村人,官至监察御史。“紫坡台”是他中举之前和归隐之后读书治学的地方,后来他的次子郑大仑考中举人后继承父志继续在紫坡台课徒授业,先后为揭阳培养了潮汕唯一文状元林大钦、翰林院编修郑一统、陕西陇州府知府陈宗虞等一大批人才,目前紫坡台被《中国读书大辞典》所收录。
  古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紫陌山的灵气和紫坡台的名气,因而揭阳这座象征文脉和文气的笔架山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据《揭阳市地名志》记载,紫陌山的山体蕴藏着大量的铝矾土和赤红壤等资源;此外,紫陌山的南面有宋代紫月庵遗址;在紫陌山的东部山前,至今保留有一段古官道和一座古路亭。这些文物古迹的存在,丰富了“紫陌春晴”胜景的历史文化内涵。
  遗憾的是,紫陌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功用一直鲜为人知,更谈不上保护和开发并建设成旅游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紫陌山还遭受人为的破坏,当地村民为开采铝矾土这一稀有矿藏,差点把紫陌山的“文气”给掏空了。九十年代中期,榕城区出台相关保护规定,禁止采矿取土行为,并在山上植树造林,紫陌山的绿化才逐渐恢复。目前,紫陌山北面所属的顶六村紫服联社的村民们正沿山修筑小路,建造凉亭,配建石桌石椅,栽种花草、绿化树,着力营建休闲健身的场所。虽然仍存在建设起点较低,缺乏资金和总体规划等问题,但已经为紫陌山的开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如果能借此顺势推进的话,其前景将十分广阔。
  紫陌山南面的篮兜村、槎桥村是历史文化名村。郑一初、郑一统、郑大仑都是篮兜村人。而在揭阳,像槎桥一样享有“历代院台三翰林,一门文武五进士”之誉的乡村并不多。二村的盛名,无疑也为紫陌山增添了光彩。
  篮兜村境内完整保存有郑一初故居、御史家庙和郑氏家庙等古建筑。悬挂于郑氏家庙内的三块名匾尤为珍贵,一块是阳明学说的创立者王阳明为哀悼郑一初而书的“柏音如在”匾;另一块是状元林大钦为他的结拜兄弟郑一统的翰林府而书的“金马玉堂”匾,该匾名列中国一百名匾行列;第三块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湛若水写给郑大仑的“泽永苕流”匾。
  至于槎桥村,民间流传着“未建揭阳,先有槎桥”的说法。据槎桥《杨氏族谱》记载,槎桥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创寨;而揭阳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重置为揭阳县,两者相距六十余年。槎桥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村,还在于该村也出了不少历史文化名人。槎桥始祖杨绘官至中顺大夫,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南贬,后来创居槎桥村;南宋末年,杨绘的第九代孙杨世巡、杨世徽官至南明小朝廷的都察院,兄弟两人与文天祥一起保护宋帝昺抗元,后来壮烈殉国;第九代孙杨世宁、杨世定官至监察御史和知枢密使,兄弟两人也是为保宋帝昺而溺海身亡;元朝时的杨宗瑞在元泰定四年(1327)考中进士,官至翰林院待讲学士;清顺治时的杨钟岳中举后任过翰林院编修和福建提督学政等职;清乾隆时的杨万宁也任过直漕州知州、靖州知州之职。在揭阳,像槎桥一样享有“历代院台三翰林,一门文武五进士”之誉的乡村并不多。该村的盛名,无疑也为紫陌山增添了光彩。
  老仙桥与潮州湘子桥、潮阳和平桥同被列为潮汕三大古名桥,位于紫陌山西南面偏西约500米处。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记载,老仙桥创建于元代,现存石桥为民国八年(1919)复建,桥全长156米,宽3.3米,分20个桥墩共21个桥孔,全部用石料筑成,设计独特,结构严谨。
  仙桥山位于仙桥西侧桥头,处于笔架山右前侧位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仙桥山孤峰独立,高耸挺拔,俨然像笔架山的右文笔。遗憾的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仙桥山便被开山取土炸石,现在只剩下一个大石堆,并无文笔可言。
  从老仙桥向南约500米可到达锣鼓石大平交,平交内长着一棵枝繁叶茂、古老巨大的芒果树,它就是远近闻名的锣鼓石红花榱,传说这株芒果树是宋代名将杨文广所栽种。树下的两块大石一块像“锣”,一块像“鼓”,“锣鼓石”因此而得名。芒果树的花为红色、叶为绿色、果实为金黄色。锣鼓石红花榱与其它芒果树的区别在于该树所结的果实除果肉之外,果皮也可一起食用,而且非常脆,果肉与果核也不连根,称得上色、香、味俱绝,极富养生价值。据说锣鼓石红花榱在清末时曾被慈禧太后定为宫廷的贡果,也是当时揭阳唯一一种进宫的水果,故而有“仙桥贡榱”之誉。(待续)

你是本文的第1319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05-24
作 者: 陈奕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