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贞元13年(797)李宿贬为潮州刺史,当时北方战乱频仍,中原人民纷纷南移潮州,使本地人口剧增,李宿调动大批移民配合当地劳力投入疏通韩江、榕江、练江和黄冈河灌渠,积极组织民工抗洪和预防台风袭击,改良滩地,排除淤积,增加可耕面积,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和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
李宿亲自深入州里各县观风俗,察民情,并在葫芦山上建了一座“观稼亭”,邀请僚属和当地名士在亭上共襄整治环境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潮州西湖山“寿安岩”东侧,原有一块宋代摩崖石刻,字大如掌,镌着近千年前潮州官宦、仕人游寿安岩实录: 括苍鲍公发,龙溪王萃伯,长乐郑时可、方南功,郡人陈济叔、王希醇,大梁沈叔恩,鹅城陈鼎臣,同饮李公亭,同游寿安岩,元祐八年二月十六日,大名王持正题。 这就证明历代名宦、仕人游春、观稼,关心农桑,同饮于“李公亭”(观稼亭)的史实。《潮州志·文章》篇还记载着北宋元祐(哲宗)7年(1092)任潮州知州的鲍公发写的《登前守李公亭》诗: 李公亭即鲍公亭,何事因仍旧日名? 守官二年如过客,风流千古是虚名。 扪萝缭绕寻新径,隔水微茫认故城。 陵谷变迁君莫问,此中气象转分明。 鲍知州说:“李公亭即鲍公亭”,可知他曾重修过观稼亭,但鲍公发淡泊功名,不贪他人之功为己有,依然称此亭为“李公亭”。鲍知州在潮州府任职2年,于元祐8年(1093)作此诗,可以推断,在他复修“观稼亭”之后,就带他的僚属、友好登临会饮,酒已半酣,有感而赋。他在诗里与李刺史一样,表达了关爱黎庶、劝民农桑的殷殷赤忱,并在亭边岩石上留下“李公亭”三个径方尺余的手书,告诉人们1200年前潮州刺史李宿就在这葫芦山上建了一座表达他关心民生,劝农力作的名亭。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