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现在是每周一次的《今日侨乡》节目时间。听众朋友,潮州是一个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这次节目中,为您播送本台记者李均、李青采写的连续报道:“畅游潮州”,今日是第五篇。

    前面的几期节目中,我们和您介绍过,近年来,潮州市先后投入5亿多元人民币,对珍贵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环境的配套建设。在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开元寺已修葺一新,成为粤东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潮州木雕艺术殿堂”之称的己略黄公祠保护完好;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许驸马府已开始全面维修,并将辟为“潮州民俗博物馆”;反映宋代潮州陶瓷繁荣景象的宋窑遗址计划开辟成潮州窑展馆。最近,潮州市还规划挖掘并修复太平桥,修建“三阳门”牌楼和太平路牌坊街,恢复古城区老字号铺面。

    听众朋友,到期潮州旅游时,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著名著名文物古迹,有机会一定要让导游或朋友带您去潮州“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走走,这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潮州古民宅区,建筑考究、形式典型,该区在古城的南部,有大量布局完整、保存良好的明清传统民居,其中不少古民居因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被潮州市确定为保护民居。

    游览过“义兴甲”街区的李女士向我们介绍说:“‘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在古城的南部,人称‘南富’区,是由义井巷、兴宁巷和甲第巷三条传统街巷两侧的传统民居群落组成。面积为五点七五公顷。在这些历史街区内,可以看到许多民居门楣上都刻有“大夫第”、“儒林第”、“饶府”、“半隐”等字,虽然有的已十分模糊,却更显出昔日的显赫与荣耀。“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具有典型的潮汕地区建筑风格,在建筑艺术方面有很大的特色。李女士介绍说:“由于历史上的富商显族多数在此修建家宅,因而该区也集中存留了大量规模较大、建筑考究、形式典型的明清传统民居,其中不少古民居因布局完整、保存良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被潮州市确定为保护民居。”

    走进民居,主人们会向你介绍,他们家的型制是“四点金”、“三座落”,或是“下山虎”、“反照”,或是“抛狮”、“竹竿厝”。为何型制如此迥异呢?原来,不同的型制往往代表着当初主人不同的地位和经济实力。

    在这些“四点金”、“下山虎”内,可以看到许多房屋的山墙上错落有致地砌有彩色嵌瓷,屋檐和柱头上有精制的木雕和石雕,室内的地坪采用传统的红方砖,就连地坪的铺装也有一定的隐喻。老人们说,那些厅里地坪铺成斜的“人”字型隐喻有人气和人丁兴旺;卧室地坪铺成错链呈“丁”字型隐喻生男孩;过道的地坪铺成“田”字型隐喻家有田地。

    在传统民居内,至今还存留着许多古井和古木,成为这个街区的一个特色。

    李女士介绍说:“几乎每座民居中都有一口古井,有些还在使用,有些显然荒废已久,成为民居中一处引人遐思的摆设。”

    时光悠悠,数个世纪过去了,住在三巷老屋里的人已日渐减少,年轻人大都搬到新城区,只有老人们守着祖业,三三两两地聚在深深的庭院里冲一泡工夫茶,回忆着祖辈曾经的辉煌,感慨着社会的变迁。

    数百年过去了,三巷从梦中醒来。2000年起,义兴甲三巷的修复改造工程列入潮州“历史街区传统民居抢修、保护基金”范畴,甲第巷修复工程从此正式开始。现在,甲第巷里原来错综复杂的各种水、电线路、排水管道被埋到小巷地下,路面铺设了光滑的石板,墙体进行统一的粉刷,制作统一的窗框,古巷又恢复了原貌。在深深的庭院间,在静悄悄的三巷居民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抹浓浓的怀旧色彩都渲染在古城淡雅而幽深的文化画卷上。

你是本文的第805位读者
来 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系列节目——–《畅游潮州》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