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西北隅,一山耸立,由南而北,活像一个仰卧的大葫芦。相传韩湘子受其叔公韩愈之嘱,八仙共修湘子桥东岸。铁拐李因粗心大意,把分配给其的东段最后一墩给修歪了,心里内疚而闷闷不乐,把葫芦里的酒一饮而尽,醉眼惺忪,梦游了西湖,看到山明水秀的湖山水色,错把西湖当蓬莱,天亮时,匆匆赶回天庭,把宝葫芦也丢在西湖山上,于是便有了现在满山碧绿叠翠的葫芦山。这山前有西湖,也称西湖山,因与金山对峙,又雅称为银山。
    葫芦山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摩崖石刻荟萃之所,曲径通幽,洞道风凉,处处有名人题刻,文士镌诗。人行山道,偶一举头,即见巨幅题书;刚一转身,又见石上镌满诗词,可谓是逢岩必刻,无石不铭,举目环顾皆史迹。自唐宋以来,原山上有石刻260多处,诗词隽逸、文气纵横,尤其书体各式兼备,为研究书法艺术之珍贵遗存。内容多为记叙、咏吟潮人风俗景物及科举题名、官衙文告等,殊有地方掌故之奇趣。但因时长日久,几经沧桑,历经劫难,损失甚多,1982年文物普查,仅存138处,可供游人浏览。
    湖山石刻,当推北岩之“李公亭”题字为先,据说是纪念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的潮州刺史李皋,亭建于唐德宋贞元三年(787年),并镌《李公亭记》,但现亭及题记已佚,惟存“李公亭”三字于石壁。次为宋刻的“放生”、“倒景”及南岩青牛洞北侧之“古瀛洞天”四大字石刻。
    颇有特色、突出湖山风光的是南岩寺上字径2米的“湖山图画”,落款是清道光年间潮人丁秉贤题,还有于学谦写的“为善最乐”及陈玉锵书的“放大眼光”等,成为游人揣摩、品评的艺术佳作,时常作为游人留影的背景。湖山石刻有大部分是历朝名人贤士结伴遨游,题名存记,或镌诗抒怀,或雁塔留名。原题功名者有十多处,而今只存3处。同游题诗者,仅存明代徐一唯与庄诚、唐伯元与戴景等几处;单独题名者有周钧、瑞浩、方耀、朱丙寿等;而历代游山题诗者尤多,最闻名的是“古瀛洞天”侧面石上林大川《西湖题壁》一绝:“水色山光入画图,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区自足传千古,管领何庸待大苏。”此诗是应和昔日西湖山门刊刻古延令(据说是明刑部侍郎,后被谪为饶平大埕盐官的蒋厚传所撰)一联:“湖名合杭颖而三,水木清华,惜不令大苏学土到此;山势分村廓之半,楼台金碧,还须倩小李将军画来。”林大川写此诗来抒发世人叹息湖山“寻章觅句,独少东坡”之见,对仗工稳,直抒胸臆,备受人推许。
    葫芦山顶的石刻,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石刻、碑记有《王源除怪石诗》、《王源除怪石记》及《王侯除怪石记》等。《王源除怪石诗》曰:“骈立西山为患久,俄然仆碎不终朝。一双石笋根除灭,百世妖氖气尽消。凤士顿回淳古俗,军民齐唱太平谣。从今正应三阳识,衮衮公卿佐圣朝。正统元年七月七日王源启泽苇庵题。”这里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王源是福建龙岩人,字启泽,号苇庵,明永乐甲申科进士。宣德十年(1435年),皇帝委派11个朝官为边垂州知府,据说其中有一个是《十五贯》的况钟,王源也是其中之一。王源到潮州上任,那时湘子桥原叫济川桥,只有十八个桥墩,且被洪水冲击得破烂不堪,过江只靠摆渡,地方富绅借渡赚钱。王源一心要修复湘子桥,恰好当时满城传闻葫芦山上有两块石,大数十围,高数丈,人称二蟾蜍,斜斜射向城里,风水先生便说这是“白虎瞰城,主嚣讼火灾”。王源看中这“怪石”,便派衙使李通、陆雄主持劈石造桥之事。这一下惊动了收惯桥捐和渡船钱的豪绅们,赶忙出来拦阻说:“这怪石动不得。”王源答:“既是怪石,只能使潮城人受火灾又多诉讼,为何不除掉?除了怪石又修了桥,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富绅们心里不悦,便在民间造谣惑众,说谁动了怪石,便惹了灾祸,潮郡人将要大难临头。李通、陆雄被吓得不敢动手,只得回报说,这怪石根深蒂固实难除也。但是,王源的决心已定,他说:“韩文公来潮能祭走鳄鱼,我难道连这石头都搬不动吗?”便选定吉日,亲自带了百余名兵勇,大闹葫芦山。他庄重地宣布:“我先动手,如果平安无事,那大家齐动手。”他取了笔在石上大书:“敕广东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大家看见王源动手,便跟着干起来,一起把怪石打碎,大的拿去作桥梁,小的拿去砌桥墩。王源这一举动深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大家齐心协力,仅几年便把破烂的湘子桥修复,还增建了五个桥墩,并在每个桥墩上建造了不同式样的楼阁,非常别致。王源还把“济川桥”改名为“广济桥”。从此,葫芦山上不再闹怪石,潮城人也不再怕“白虎煞气”了。王源在潮州时,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后人曾在湘子桥头兴建“王公祠”纪念。后因桥头经常水涨,不便祭祀,又把“王公祠”迁移到金山麓下,每年前往祭祀的人很多。
    在湖山众多石刻中,值得一读的是年代久远、遗存完整的《俞献卿葬妻文》。该碑石位于湖山北岩西侧,(现动物园内西北面),直书高190厘米、宽355厘米,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撰文镌石。俞献卿,字栋臣,安徽歙县人,与兄献可以文盛名。宋天禧二年(1018年)献卿由南雄调知潮州,天禧四年七月妻死,特作此文:“天禧二年戊午建子月,曲台博士俞献卿出守是郡,四年秋七月,妻清河县君张氏以疾终于官舍,弥留之际谓余曰,妾其逝矣,厥躯愿勿以火化,但得杯土覆西足矣;又曰,无以厚葬,虑久久贻患与泉下。乃自择弊衣数事,俾燃铁箸回环以烙之,其首饰之具悉以锡镴为之。余嘉其言达,故不违其命,即以其月十二日葬于此,庚申岁七月二十日记。”从文中,我们可以见到那时候潮州郡守夫人张氏的善良淳朴情怀。因为在当时,火葬是官宦富户的高贵礼遇,是讲排场、刮民脂、铺张浪费之举,同时她深知以金银珠宝随葬,无补于死者,反易为奸人盗取而贻祸,最后还以普通人之衣着锡物首饰随葬。这种淡朴求实的品质,为世人所景仰。此铭志以示后人,对当今整饬社会风气也有所教益。
    湖山上下还有剑门、仙迹石、湖石、活人洞、垂钓亭等景物,但大多数已毁,终成讲古的“仙踪”。
    今日西湖山,已辟建楼台亭榭,迂回山径,可供游人登高望远,那些遗存的摩崖石刻经抢救、维护,又重放异彩,成为人们休闲、憩息之余,游玩品赏的风景线。1962年,葫芦山摩崖石刻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也由此被定为省级风景区。

你是本文的第2378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文化之旅》
作 者: 张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